转眼又是七夕将至的时节了,如果牛郎织女站在鹊桥上往下看,一定会感叹我们这些凡人在这个歌舞升平的年代过得不错。有人一定会问?何出此言。
1.七夕古时用于乞巧,如今看来,不必了。
众所周知七夕又叫“乞巧节”,是古时待字闺中的女儿们向旁人和仙女学习刺绣技艺的节日,更是女子展示自己本领的节日。拿今天的话来讲,这可是检验综合素质和核心技能的“阅兵日”。古时候男耕女织,一内一外,农耕文明之下所有的技能都得自于经年累月的积累和学习,所以,到了女子将要成年的特定时节,总要交流展示一下。于此而言,所谓乞巧,也难说不是在三姑六婆面前证实自己已经一技傍身,可以嫁为人妇的宣言书吧。
而到今天,工业文明代替农耕文明一步步的让人从衣食住行的基本劳作之中解脱了出来,基本需求迅速淹没在历史烟尘之中。耕和织早已不复昨日的模样,七夕时待字闺中的女子们也不用费尽心思去乞巧了,因为巧也不再是人们判断女性标准中的一个必备技能。
七夕,似乎只留下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和一轮晓月。
2.七夕用于象征爱情,如今看来,不真了。
整个华语世界都在过着的“七夕”有“东方情人节”的美誉,这一切要得益于中国古代那些美丽的传说故事。特别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让我们把这原本凄美的故事也演绎的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也许七夕本就是为浪漫的爱情而生的,只是缺了一个一个的牛郎织女而已。所以,从来我们就是把大把的爱情故事放在一块听的,牛郎和织女的,崔莺莺和张生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有什么关系呢,只要那一份爱还是真的,只要那一份浪漫还是真的,我们就满足了。
到如今,爱情似乎变得唾手可得,也就不那么珍贵了。所以不管是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还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告诉我们,爱情是涩的,是伤痛,是人生之中的一抹淤青。所以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我们不也成长了吗?那我们还要七夕来干什么呢?用一束玫瑰和一块钻戒来给伤痕累累的爱情补点520的胶水吗?谁知道呢。
七夕,似乎只留下了一个写满故事的名字。
3.七夕用于狂欢和喧嚣,没错了,又怎样?
都说最近几年流行一种丧文化,觉得什么都没了趣味,一切皆丧。是啊,人生不就是向死而生吗。那七夕是什么,所有的古往今来和浪漫美好都注定要被时代的大潮冲刷的干干净净,一无所剩。看来有理。那七夕大概就只能沦为商家制造狂欢和众人共赴喧嚣的噱头了吧。丧啊,多么有文化,多么有底蕴的一个节日就要这样毁了。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常常为传统文化鸣不平,认为商业侮辱了传统,大行其道的说法常常是:小时候如何如何,从前怎样怎样,更有甚者常以为自己掌握了最高道义忍不住批评世人庸俗。可从前真的那么美好吗?我们用精英式教育的思维解释世界,却不断在现实中修正自我,最终我们明白这两个世界本就不同。记得村上春树在《地下铁》系列里向我们展示了奥姆真理教信徒的人生,他谈到这些人的人生竟和自己是那么的相似,好多甚至被认为是社会精英,唯一的不同就是自己是一个读小说的人,自己的生命中有两个精神系统。我们是不是也让精英视角和大众视角平行起来呢。还记得徐腾的奶奶庙的故事吗?我很喜欢他最后的观点。民间的文化从来就有着自己的逻辑,何必要强求他与精英意识一致呢?大众在一片喧嚣中消费传统,商家则在众人的狂欢之中寻找商机,这也许就是时下的基本逻辑吧。就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吧,在大众的喧嚣和狂欢背后,精英文人们于七夕佳节吟诗作对于自家小院,其实也不错。
4.余味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又或者说,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于是每个人都有了一种实现自我的可能和消费一切的可能。所以节日常常演化为一种空洞无味的计时符号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很好。
让我们在这眼花缭乱的和平年代中继续沉醉下去吧。
七夕,何止于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