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曾奇峰《隐秘的人格》|| 精神分析是人格鉴赏的学问
为什么要读心理学?
世界上只有一本书,就是你自己(顾城)
一、对精神分析的更系统全面的了解
精神分析是人格鉴赏的学问。
人格的边界是由人格的防御组成的。
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达,而不是语言空洞无物,或者用语言去虐待别人。
有了足够独立的人格,就不会轻易地被别人撩拨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精神分析是理解人类内心的最好模型。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标是让潜意识意识化。也就是让潜意识给我们提供动力。
精神分析的目标是让一个人超越过去对自己的限定,过上不被过去限定的生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在现在,享受当下。
精神分析的四种驱动力—力比多、攻击性、自恋、关系。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的疾病源自他的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出现问题。
在早年的互动过程中,如果妈妈的回应不恰当,孩子的内驱力投注就会有两种可能性:·投注到替代妈妈的物体上,变成恋物癖。·投注到自己身上,产生病理性的自恋。
神经症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没有现实检验能力、妄想)
神经症性冲突主要是俄狄浦斯冲突,包括以下三类冲突:·生和死。·男和女。·对成功的渴望和害怕成功之后的惩罚。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爱唠叨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就只有数不尽的指责。这是因为他们力比多的表达,还停留在口腔欲望期,即口欲期。他们跟世界的连接还在通过嘴巴进行,他们唠叨的本质是用语言对孩子进行“强奸”。这其中,力比多和攻击性经常是同时出现的。
【关系有多重要】
我们唯一的让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来自于新的客体关系。如果你没有新的客体关系,你就还会是老样子,你的人格还是那么僵化。
比昂认为,单个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必须在关系中才能呈现自己。
在减少潜意识和意识的反差上,我们需要一个来自客体的肯定或者回应。
【关于如何治疗(精神分析如何在心理咨询中发挥作用?)】
温尼科特说过,很多病人需要我们给予他们利用我们的能力。意思是,如果有人生活在心灵疾病的痛苦中,严重到了自杀的程度,那不怪他们没有来找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宣传得不够。
我们的治疗机理是,让来访者有健康的人格。
为什么咨询师要保持人本主义的关怀、共情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促进来访者的有限退行。没有退行,就没有精神分析,甚至没有一切心理治疗。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过度退行可能很危险。
咨询师可以在来访者退行的情况下,增强他的自我功能。我们的超我和本我永远都在冲突,但是它们中间有个劝架的,叫作自我。不管一个人的超我跟本我的冲突如何厉害,都不是这个人发病的原因。真正的发病原因是,自我没有能力协调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
(通俗理解:即平衡理想和现实,平衡野心和能力)
制造改变,是真正的心理治疗努力的方向。
他的攻击性找到了一个出口,就是我。他攻击我的时候,相当于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在陪伴他。也就是说,那天中午他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而且是可以被任意攻击的人的陪伴下,完全睡着了。这个时候他是安全的,因为他的攻击性有了指向。
有的人对精神分析有误解,好像精神分析必须要回到对方的童年,谈他跟父母的关系。实际上,精神分析可以不这样做。因为他本来就活在过去,我们在等同于过去的当下,让精神分析通过对移情的分析,消除过去对他的限定,让他背叛自己的过去和童年,让他更充分地活在当下。我个人现在动脑筋最多的就是如何从外面改变别人内在。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理解过去,是为了跟过去说再见。
我对他的瞧不起,是他勾引的。然后我就能知道他的移情是什么,他的整个人格特点是什么—他曾经被他人贬低过,曾经在生活中教会100个人来贬低他、瞧不起他,我只不过是他试图要教会的第101个人而已。他在我这里获得的不是瞧不起,而是尊重,他就有了新的经验,这会让他以后变得不一样。
在工作中,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有一个人不会瞧不起他,不管怎样都尊重他,让他获得新的经验,并用新的经验取代早年的经验,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精神分析如何用在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来自他人的回应,活着的价值似乎就没有了,我们就会“死”掉。鲁迅当年也说过,做一件事情有人反对是让人振奋的,有人赞扬也会推动你继续做,就怕没有反应。同样,孩子做一件事,我们反对他或者赞扬他,都会强化这个着眼点。反过来,要消除什么,忽略就可以。
多数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长大都是有意见的。比如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说的话都不会太在意,老师说的话却是“圣旨”,实际上这表示他的社会化功能正在发展,也就是他已经能注意到更大范围的需要。但很多父母会觉得,我们对你这么好,你还吃里爬外。这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我到底是听你们的还是不听你们的?
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搞定学校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在旁边过度干扰和指责,他的自我功能就破碎了。他被指责的状态,相当于爸爸妈妈通过语言进入他的身体。成年后,他就在梦里以强迫性重复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身体被侵入。
父母接受一些心理学的教育,可以减少他们传递给孩子的矛盾信息的数量以及反差的程度,孩子在跟父母认同的时候,也就会有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很多父母会这样做(打击孩子),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健康自恋不足,他们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满足自恋,特别是贬低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是最方便和最没有危险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方面有失误,比如让孩子过度依赖或让孩子没办法依赖,孩子可能会停留在口欲期。如果父母有追求完美人格和强迫人格的倾向,对孩子的大小便过度控制,或者对孩子的其他言行过度控制,让孩子有动辄得咎的感觉,孩子可能会停留在与控制有关的肛欲期。
人格健康的父母会有意跟孩子的这种乱保持距离,也就是说,我不上你的当,你勾引我管你自己应该管的事情,对不起,我说不。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原来爸爸妈妈不愿意进入我的“国土”。所以,收拾房间成了孩子自己边界范围内的事,他会觉得“我做这件事情只不过是我自己要做的”,这样就不会损伤孩子的完整感。
如果妈妈是一个严重忽略婴儿的人,或者自己处在产后抑郁的状态中,她没有能力去触及或满足婴儿细腻的幻想,这个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心理上的自体,那么他的人格可能就是一种破碎的状态。
我们让一个妈妈觉察她对孩子的恨,是让她和孩子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而这个恰当的距离可以让孩子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和独立。
少管一点的意思就是,你如果带着一点点对我的排斥和恨,那么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更远了,而我就更有可能做我自己。精神分析还有一种说法: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对孩子有一点儿恨,并且能够把它表达出来,那相当于对孩子的成长给了温柔的一推(a gentle push)。这一推,可以为孩子塑造真正健康的人格。
如果一个妈妈反复这么做,孩子就会有一种渗透到人格层面的信念:在我的情况变得最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我。这种信念可以成为他内心强大的力量。60分妈妈最能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而且,60分也应该是所有关系的标准。
父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获得健康的人格呢?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持有的态度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父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获得健康的人格呢?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持有的态度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父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获得健康的人格呢?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持有的态度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根本不是管不管的问题,而是爱不爱的问题,爱是最好的管理。或者说,爱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高品质的教育。
怎样做“好父母”?实际上,我们只要记住三点就可以了。(1)设身处地地想孩子所想。(2)询问孩子希望被怎样对待。
(3)明白过多介入等于剥夺孩子生的意义。如果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孩子在使用其自我功能做事情的时候,如果父母的自我功能过多地介入孩子的自我功能中,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手足无措,对生活厌恶。
【关于抑郁症】
抑郁症病人缺乏跟他人的连接;抑郁症病人一般自我边界不清晰。防御形成自我边界,他们攻击自己,防御太弱。
人格的边界是由人格的防御组成的。如果你的防御变弱,别人对你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你很可能会发展成抑郁症。
我们越能够充分地哀伤,我们就越不会得抑郁症。
关于强迫症(内驱力的压抑)、恐怖症(对热爱的掩饰)、焦虑
焦虑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焦虑(害怕自身破碎),一种是成熟的焦虑(害怕丧失客体和客体之爱)。
关于中年危机:在死亡危机面前寻求新整合
二、对自己的认知,更深刻,被宽慰
所谓的童年经历,包括你曾住过的旅馆和吃过的菜。那些旅馆的服务质量和菜的口味,决定了你现在愿意去哪些地方和不愿意去哪些地方。
当下的关系是过去关系的重现。
完全没有焦虑的已经自我实现的人,往往会丧失创造和生活的动力。这是自我实现的人比较危险的地方。所以,一个人真的没必要太健康,太健康可能会丧失活力。
1、学会理解潜意识
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直觉往往高于逻辑推理、归纳总结。按照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的说法,直觉是最高级别的知识。
熟能生巧,如果换成精神分析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我们反复地做事情,因熟练上升到潜意识,然后由潜意识支配完成。那种状态就到了艺术的境界、巧妙的境界。
学什么东西,如果学到潜意识层面,就会耗能较少,而且能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这一点可以作为所有人选择职业的一个指导。
要选择,自己做起来“烂熟于心”的工作。(明年不要再消耗了,要凝聚,要建筑)
我们的潜意识非常智慧,我们发散出的症状是让我们不要遇到更糟糕的事情。
没有得到的,也是我们在保护自己~
2、善用自己的攻击性
赚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高的官职等。这些都是攻击性象征化的结果。我的野心、欲望,都是攻击性的象征化;我果然是个胜负欲很强,很要强的人;
我们的攻击性,都需要有一个外在指向或出口,不然就会抑郁,就会自卑;
理解自己的攻击性投射防御,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安全感,以及更加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
经常做被追杀的梦。从防御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他把对别人的敌意投射出去,然后再逆转,使他对别人的敌意变成了别人对他的敌意。在梦里呈现的就是,别人拿一些刀枪来追赶他。如果这个人能够明确地觉察自己内心对他人的敌意,我相信他做这样被追赶的梦的频率会大大减少。
爬楼梯可能也跟攻击性有关系。因为占据了高处,会使我们处在一个更加容易攻击别人,而不容易被别人攻击的地方。喜欢爬山登顶的人,本质是要强的。
3、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我的安全感在于,我也是很善意对待这个世界,我不会伤害他人,所以也不怕被别人伤害;但,当我感到不安全,或是受伤害的时候,也会用我的方式回击,比如,明知对方会不喜欢被拆穿、被看透、被打击,却还是那么做了,打破对方的防御,以此拿回自己的主控权,让自己感到安全。
建立清晰的边界。
有一个词语叫作“宠辱不惊”,这就是完全不抑郁的状态,不管别人对我好还是坏,都跟我没关系。这就是自我边界清晰的健康状态。
情感丰富、敏感的人,才需要用理智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所以我喜欢独处,隔绝很多外界信息,不被分散,不被影响,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保护。
安全感,也是创造力的前提。
如果在早年的关系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我们的注意力可能全部集中于周围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随时做出战斗还是逃跑的准备。如果周围环境很安全,我们就可以想象香格里拉是什么样子,或者月亮上是什么样子,就不会在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周围环境上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受到伤害。
创造力是一种满足婴儿修复他与妈妈及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能力。长大以后,他的创造性往往来源于他在婴儿期修复和妈妈的关系中没有被满足部分的努力。
4、理解自己的痛苦
莫名全身疼痛,和早年糟糕的关系有关有实证研究显示,早年被父母强烈忽略的人,成年之后会莫名其妙地全身疼痛,或者某一个部位疼痛。这种疼痛就是告诉你,好像有人在打你,表示你虚拟了一段糟糕的关系。当然,糟糕的关系比没有关系要好。
太对了,每当心肌梗塞的时候,就感觉像有人在说我做得不够好,指责我太笨;很多时候,表现为自己对自己的攻击和不满,但其实也是来自于早期客体关系的体验。
早年的时候,在我跟父母的关系中,父母内化成我的一部分,成为我的一种内在客体。内在客体有两种简单的分类:·内在的帮助者,就是我遇到什么麻烦的时候,他帮助我、支持我、赞美我。·内在的迫害者,他不断地跟我过不去,使我产生很多内心冲突。
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在长年累月跟这样的来访者的工作中,把他们内在的迫害者变成内在的帮助者。这样,他们以后就不再是冲突的人格状态了。(所以说,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是治愈人,成就人(人格)的)
我们并不需要让这些孩子跟父母重构亲子关系。在咨询中,主要是重构来访者已经内化的父母,松动其人格成长中的固态。
我们并不需要改变父母,甚至也不需要改变父母对我们的态度,而是改变我们对此的理解和看法,比如不因为父母的反对而炸毛。内心有一份,父母其实是接纳自己、支持自己的笃定。我回想,来自父母的好坏反馈一定都有,只是我们会放大某部分、忽略某部分,重建,就是重新选择放大的部分。重构我们自己的内在父母。
我们需要调整的是他们内心跟父母—那个对他们人格有决定性影响的爸爸或妈妈的关系。
——你/我内心的那个关键关系,是什么呢?
其实,一旦解决了他们内心跟父母之间的与人格有关系的冲突,他们在现实层面跟父母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
当我不“坚信”父母讨厌我、不满意我,我们的关系确实变平和、稳定了。可能来自周围的其他的肯定的声音,盖过了内心的否定的声音。
对他人的愤怒
他听到一个人唱歌唱得不好,这会激起他自己因为不完美而导致的羞耻感。
一个人的人格不太独立,他的边界跟别人的边界模糊不清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把别人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然后进行攻击。
这点对我太重要了,我很容易因为别人的愚蠢无能愤怒,但其实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的自我还是不够稳定。
5、理解自己的别扭
攻击是用来掩盖亲密的。我害怕和你太近,这种近可能会让我们彼此消失自我边界,所以需要攻击。这可能反映了我们早年跟父亲或母亲亲密的愿望—已经如此之近,不攻击可能边界会消失。这是潜意识层面的。
我们都怕“太爱对方”而失去自我,所以都”不经意““伤害”对方。
我们都怕太依赖对方,而无法独立存活。
如果我跟某一个人的关系太近,可能会有道德上肮脏或者自我边界被突破的焦虑;同时我又有另一种冲动—我需要变得独立,需要在没有跟他人亲密连接的情况下,还能够好好地活下去。实际上,这是非常简单的冲突:我到底是跟别人亲近,还是寻求独立。
之所以害怕毛毛虫的亲密感,是因为我们觉得离得太近,无力逃脱,无力独立生存。怎样治疗这样的人?理论上来讲很简单,就是把他们一看见毛毛虫就觉得很亲,或者说把他们内心高度依恋关系的需要,稍微削弱。那么,他们再看到毛毛虫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我本来就离你很远,我本来就比你强大。
6、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
我们不需要太健康、太完成自我实现。
完全没有焦虑的已经自我实现的人,往往会丧失创造和生活的动力。这是自我实现的人比较危险的地方。所以,一个人真的没必要太健康,太健康可能会丧失活力。
比如我们每一步成长都有危机,每一步成长都跟哀伤联系在一起,我们越能够哀伤—哀伤我们的青春、哀伤我们的父母等,哀伤越能够被完整表达,我们便越能够成长。
今年最强烈的一次哀伤,就是感到仿佛要和过去告别的伤感,要失去原先保持了那么久的一些坚持,要离开原来的位置,变得冒险、不安。
从悲痛中出来不需要太快,它是一个正常的哀伤过程,我们如果人为地阻止它,就相当于我们人为地转了一个大弯,可能会导致我们内心的过度震荡。因为如果流淌哀伤的过程被干扰,会严重影响肌体的、生理的运作过程。
或许这也是我隔断时间,就想沉溺于悲伤的原因,在哀伤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心性。
背叛过去,就是成长
在一个新的自我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恐惧,会有一个几乎威胁到我们生存的疑问出现:“我还是我吗?”
一个人越是理解自己怎样忠诚于过去,越能够背叛过去,而背叛就是成长。
当我今年决定进入一段新关系的时候,真的有这种感觉;感觉我坚持了那么那么久的,一个人的孤独自傲,要被放弃了,是对过去的背叛和离开,所以很想哭。(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功,但,是更前进了一步)
见识,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加解放的人格,而知识只是显示我们在大脑这个硬盘储存的东西而已。
三、更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所有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
1、和陌生人隔着话题,才觉得安全,不会被彼此伤害。(所谓伤害,在于不确定对方会给什么回应,会如何看待自己;而安全感和底气在于,知道对方会一直支持自己)
2、不知道如何应对强烈的情绪、奇怪的氛围时,只是说出真实的感受,就能释放缓解张力;但光是说出来,也很需要勇气和智慧。
3、像对待孩子一样,接纳,支持
治疗师在来访者的问题上没有自己的痛点,或者自己的痛点已经被处理好,才可以痛来访者之痛。我们必须在心理上腾出空间,才可能产生这样的深度共情。
4、理解他人
让我们难受的人只是没办法告诉我们他有多难受。
因为你没办法直接告诉我你如何痛,你只能通过让我痛的方式,让我知道你曾经怎样痛过。
如果别人让你不舒服的时候,你不采取让别人更不舒服的打击报复的方法,而采取理解的方式的话,你跟别人就分离了,你就处在一种不跟别人纠缠的状态。这表示你有足够独立的人格。
看到,但不说破;
不敢直视的人,很可能是曾受过太多母亲的指责。
5、真正看到对方的存在
如果在你面前,我感觉到自己不存在或没价值,那么你肯定配不上我爱你。如果在你面前,我感觉到我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强烈存在着的,那么我可以爱你。
6、感谢对方一同经历
我非常感谢那些陪我度过了很长时间调整期的人。从他们身上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只要我们自己内心允许这种活法即可。
这可能反映了我内心一种几乎接近悲伤的感情:如果我小时候有一个跟我一起做坏事的哥哥就好了。很遗憾,我哥哥只能跟我一起做一些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好事。同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参加工作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跟一群不好好学习,也不会太认真工作,只会在一起吃喝玩乐的人待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