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遇到这种时刻?想发篇博客展示一下对当下生活的感悟,但是立马又想到也许会遭到他人的恶评,犹豫了半天就把写了一半的博客删掉了;参加一位大师的课程,大师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好想和他靠近,得到他的指点,尤其看见在座的很多同学和大师都能谈笑风声,交往自如,心里更加盼望能和他随意交流。于是鼓足了勇气想提问,那个问题也是在心里掂量了很久的问题,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始终不敢在众目睽睽下举手,还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反正大师在课堂上也只是仅提供适合于大多数听众的普遍性回答而不能针对性的给与解惑,没什么实际性用途,还是下课单独问大师吧?犹豫着等到下课,看见大师被一群人围着,心里想自己也挤不进去,再等他有空时再聊不迟;过了一会儿,大师得空了,一个人在讲台上来回转悠,心里的念头是他讲了半天课,现在应该累了吧,还是不要打扰他的好,或者如果大师讲的我听不懂怎么办?总之种种念头萦绕,以至于当初想问的问题早已烂在肚子里,最后课程结束也没有能够当着大师的面问成问题,最后就只有苦笑,打算自己课下查资料搞懂,不问老师了。
这是典型的神经症性人格,很难想到什么立刻去做什么,心里会反复掂量结果和他人的反应,左右为难,内心的冲突一波接一波,以至于很简单的事情拖延了很久或者最后就泡汤了。如果用法国拉康派精神分析的看法,就是因为缺乏主体性,活在他人的目光中,成为了他人的“附属品”。因为过于在乎他人,忘记了主体本身的欲望,反复想到的是自己所做作为是否能让他人满意,是否能让他人看到自己,他人的赞赏成为了自己价值的来源,而失去了主体本身的需求。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所做所为处处考虑别人的看法,因此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小心翼翼,谨言慎行,那么我们所有的本能需求就会永远被压制,生命的能量也就被抑制了。就像本来应该蓬勃绽放的花朵,因为不敢打开花蕾,而只能永远的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
生命只有短暂的一次,尽情绽放的生命才能显示你活着的本质,始终活在他人的目光中只能抑制住自己生命的动力。我们不是他人的“附属品”,生命是属于我们的,要对它负责的话,就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在不伤害周围人的前提下,尽情展示自己的能量,尽情的绽放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