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魔法岁月》

《魔法岁月》

作者: Do_yourself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22:23 被阅读47次

    The night kisses the fading day whispering to his ear,“i am death,your mother.I am to give you fresh birth.”夜与落日接吻,轻轻的在他耳旁说道,“我是死,是你的母亲,我就要给你新的生命。

    ——泰戈尔

    关于本书

    本书由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前会长贝里·布雷泽尔顿作序,还获得了1959年美国儿童研究协会年度图书大奖,被誉为0—6岁儿童发展心理学书籍中的 NO.1,有法语、德语、日语等十多个语种的译本,受到全世界家长及儿童心理工作者的热爱,直到今天都很畅销。

    核心内容

    婴幼儿的心理世界是一个理性思维建立之前的世界,但孩子在这个世界所形成的概念,是构建日后理性世界的基础。让孩子愿意接受约束、培养自律能力的根源,不是惩罚,而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魔法岁月》

    一、0-6岁的孩子的认知特点、他们的焦虑与恐惧,以及父母的养育要点

    1. “粘人”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9个月以前的孩子以为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所以他会把母亲的离开当成母亲永远消失。为了不让母亲消失,孩子会表现出“粘人”的特性,想尽一切办法紧紧地跟着母亲,即使困了也不肯睡觉,或者睡觉也要抱着,以此确认母亲的存在。在正常的养育方式下,因为与母亲短暂分离所产生的焦虑是孩子能够承受的,家长不必为此过分担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尽量多陪孩子,尽量让孩子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生活,建立规律化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看护人的变动,这些都有利于孩子克服与父母分离所产生的焦虑。也可以通过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帮助孩子建立“妈妈一定会回来”的信念,缓解孩子与母亲分离产生的焦虑。

    2. 孩子的成长中会有许多不容易被大人觉察的焦虑

    比如从两岁左右开始,孩子有了“自我”的概念,他们想象中的“人”的身体,是一个中空的容器,里面装着血液、食物,外面包裹着皮肤。这种认知要一直持续到学龄前。如果家里有绒毛玩具坏了,里面的填充物漏掉,孩子会对瘪下去的玩具表现出令大人费解的恐惧和伤心,因为孩子认为自己也是和毛绒玩具一样的,如果受了伤,身体里的填充物就会漏掉。因此,三、四岁的孩子很容易对割破手指之类的伤口大惊小怪,而一切具有粘连功能的东西,比如创可贴,就成了他们格外心仪的礼物。他们觉得,如果身体有了裂缝,就可以用创可贴贴住,从而保持他作为个体的完整性。这个阶段也称之为“创可贴阶段”。

    二、恰当地引导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进化为文明人,面对成长过程中的三大挑战:学习吃饭、排便训练、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攻击性

    1. 吃饭是他们表现出独立性的第一步,要允许探索

    孩子9个月之后,已经希望能“独立自主”了,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用强制喂食的方式,剥夺孩子自己摆弄餐具的权利,孩子很可能表现出对吃饭的抗拒,并影响到以后的饮食习惯。所以当孩子一岁左右,表现出希望自己吃饭的意愿时,我们建议家长允许孩子学习使用自己的餐具,哪怕因此要多花时间搞卫生洗衣服,这个代价也是很值得的:它是孩子学习自理的开始,也能避免日后孩子形成更严重的进食障碍。

    2. 排便训练不要给孩子压力

    排便训练是孩子由原始人进化为文明人的标志之一。孩子的排便训练要到18个月或者更大一点之后才能进行,因为控制排泄的括约肌要到这时候才能基本发育完善,而孩子也要到这时才能表达自己的要便便的意思。

    从孩子的角度看,排便训练是一项大工程,需要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都会带给孩子压力,因此在排便训练期间,最好不要同步进行其他的训练,以免孩子压力过大。同时也避免让孩子有羞愧和挫败感。因为排泄是人的本能需要之一,所产生的负面感受可能会对孩子未来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3. 恰当处理孩子的攻击冲动

    在孩子从原始人向文明人进化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孩子克制基于本能的攻击冲动,也是父母和孩子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对于三岁以前,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替代品来转移孩子的攻击冲动。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引导孩子释放攻击情绪的同时,逐渐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这种方式来处理冲突,避免直接攻击的行为。三岁之前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控制自如的程度,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的克制能力期望太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不去引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

    三、以爱帮助孩子建立自律意识

    真正让孩子愿意接受约束、培养自律能力的根源,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爱父母,希望自己的表现能让父母开心,所以,孩子会强化被父母赞许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是“好”的;抑制被父母批评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是“不好”的。四岁之后,如果孩子做了父母认为“不好”的事情,无论父母在不在场,孩子都会有羞愧的表现。这就说明孩子心里已经有了一位父母的代言人,当父母不在场的时候,这位代言人会提醒孩子,做应该做的事情,克制住干坏事的冲动。从这里开始,孩子的自律意识就萌芽了。

    一个孩子曾经告诉我:“每当我干了坏事,都宁可让妈妈知道,而不愿让爸爸知道。妈妈是直接给我一巴掌,事情就过去;我们谁也不欠谁,爸爸不打我,只是责备地看着我,我就会觉得很难受。”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爸爸责备的眼神会引发孩子的自责,让孩子难受,因为要避免这种难受的感觉,孩子才会想办法控制自己,不去做让爸爸责备的事情,这就是自律的习得过程。武力惩罚并不能让孩子反省,反而让孩子产生了补偿心理,削弱了孩子的自律性。让孩子主动放弃自己为所欲为的本能、学习自我约束的唯一力量,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渴望,而不是对父母惩罚的恐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魔法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rf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