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工作中,经常会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我还没有确定院校”“老师,我想换学校可是我没有头绪”、“老师,你有这几个学校的信息吗?”如果这是在1-2月,我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正常,但是现在已经马上四月中旬了,正常来说,基础阶段的复习已经快要过半了,可是还有很多同学在择校的问题上来回纠结。于是我突然意识到,其实看似简单的择校问题,恰恰是阻止了很多同学开始复习的最后一个障碍。
先说说我考研的时候,我考研开始的比较早,几乎是头一年的12月份我就开始看书复习了,所以我有很多的时间去查找我感兴趣的学校资料。最开始定的是某政法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学硕,但当我复习了几个月后,发现这个专业的招生人数仅仅是个位数的时候,我便开始退缩了。
本来我的英语就不好,决定考英语一已经是咬牙坚持了,招生人数还这么少,说实话,我一点不会觉得我会是那个个位数里的人,所以,纠结了一段时间后,果断换成了某师范大学的专硕。
谈到自己的经历是希望告诉大家,考研永远不是努力就可以决定一切的,我更愿意把考研理解为:60%的努力+30%信息+10%的运气=成功上岸。
考研,说白了就是一场信息战,你只有对学校的考试书目、招生人数、报考难度、竞争热度甚至是出题重点、真题都有所了解,才会打赢这一场信息战。
举个例子,如果这个学校每年报考人数特别多,即使你很努力,但是也总有比你更努力的人,这种学校的报考难度就会很大。
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呢?
1.你要先看看自己报考的专业属于什么性质的。
1.1 如果你是文科类的专业,那么应该选择一个名气大的学校,985/211最好。
1.2 如果你是法学类或者医学类的专业,那么你应该以你毕业的后工作的区域为目标,因为你的导师很有可能和当地的公检法机关有关系或者是当地医院的医生,这对于你未来的就业非常有帮助。
1.3 如果你是理工类的,那么你再考虑学校名气的问题上同时要考虑他的专业排名。
2.确定好专业后,你要看看自己读研的目标,来确定走学硕还是专硕。
2.1 如果你读研是为了做研究,读博或是做大学老师你应该选择学硕。
2.2 如果你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你应该选择专硕。
3.考虑自己是选择统考还是自命题
统考资料信息真题都容易收集,但是你能找到别人也可以找到,信息战的优势不明显;自命题的难度在于如果不知道这个学校的信息就去考试,等于炮灰,但是一旦获得了这个学校的出题重点甚至真题,那么你考上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4. 名校情结
4.1 如果你有名校情结,想给自己一次机会,那么直接考虑985/211。
4.2 如果你没有,可参考第六和第七条。
5. 地区情结
5.1 如果你有地区情结,请找到你心仪的地区,选择属于这个地区的,口碑还不错的学校。
5.2 如果想在什么地区就业,找到这个地区或者周边地区,选择这个地区及周边口碑较好的院校。
6.经济条件
6.1 如果你家庭的经济条件不错或者在职这些年有自己的积蓄,可以考虑读一所名校的非全日制。
6.2 如果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或者自己没有什么积蓄,可以考虑读一所普通一本的学校(没有以上情结的前提下)。
7.以上都没有
如果以上你都没有,只是希望找个地方上学,那么很多二本院校可以满足你的要求。
以上,是一个简单地确定自己意愿的方法,那么当我确定了几所院校后,我要如何判断我更适合考哪一所呢?(以下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例)。
1.观察参考书目
书目多的意味着背诵难度大,但是考试难度不会很大,一般都是每本书上的重点;书目少背诵难度会低,但是考试深度会更深,一本书里的重点,非重点都有可能出现,需要你复习的更透彻。(统考都一样,直接看历年真题就行)
2.观察往年拟招生人数
一般来说,招生人数少的报考也少,招生人数多的报考也多(不排除有部分学校招生人数少但还是很多人报考)。
3.观察历年分数线
如果过高或者过低,都要慎重,中等最好。
4.联系对应院校的学长学姐
如果找得到你考上的概率会有所增加(统考可以应用在复试中)。
5.寻找历年真题
如果你能找到历年真题,并且研究吃透,你今年考上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统考请忽略这一条)
综合以上五点,差不多就可以分析出一个比较适合你的院校了
备注:1.院校地区以北上广深,长三角一代最好,但是北上地区公共课有压分的情况,公共课不好的同学报考要慎重。
2.报录比这种东西不要过于依赖,一般大部分院校也不会公布,即使有公布的,你的竞争对手也就是那前几十人,大部分人报了名去不去考都不一定。
3.不要对某所院校过分执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一定是英勇而是莽撞。
4.当你选择完院校后,轻易不要更换,尤其是在后期,统考还好,但如果是自命题,换了学校意味着换了书目,你根本来不及。
5.无论你选择什么院校,都请你全力以赴,你要相信,肯定有比你优秀比你努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