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维模型凌栩的读书笔记
原来“学习”也是需要学习的——成甲《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原来“学习”也是需要学习的——成甲《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作者: 凌栩Sylvia | 来源:发表于2021-03-13 17:00 被阅读0次

    我们从小开始学习不同的知识,但究竟学习是一件怎样的事?怎么才算真正的学进去了?我以前并没有深入思考过,相信很多人也是,以至于现在产生了流行的"收藏就是学了""看了就是会了"等花式自嘲。在看《非线性成长》时,见到老黄推荐成甲的《好好学习》,于是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

    成甲老师在得到上的拆书和知识管理课程十分畅销,使我也好奇牛人是怎样学习的,是怎样的底层知识支撑起宏图伟略。

    全书围绕学习和底层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是一本对底层知识的研究,个人认为可以当作是启发书来看,但最终还是需要实践才能完全掌握。

    有点美中不足的是,有部分章节还是加入了一些鸡汤和正确的废话,如果想只获得关键信息,可以看以下读书笔记,可能会有点细碎,同时加入了一些个人想法和理解。也推荐看全书,相信会有不同的启发。

    阅读时间约20min,欢迎交流。

    一、学习是为了不断调整旧的假设

    以往所做的决策,都是根据当时的假设而制定的。而当假设不改变,有可能一直做出错误的决策,而持续获得一样的效果。学习就是为了不断调整不合理的假设,在假设改变后,会做出可能更好的决策,从而提升了效果。

    而学习的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内求"。不断复盘自己的决策,并非只解释为什么,而是复盘以往的假设,并思考如何改进,以便做出更正确的假设指导做出更好的决策。

    例子:和思考工作方向的道理一样,复盘一个错误的工作时,需要寻根究底,当初做的决策和执行路径,以及假设基础是什么。如果执行和决策并没有可改进的问题,就考虑是否假设有错。

    二、每天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对一件事假设的质量,反映了认知深度,需要提升认知深度,则需要不断反思。

    我们经常不假思索地重复做某件事,原因是下意识地不经思考做出了某个可能错误的假设,且每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就"节省力气"地沿用以往的假设。从来没有认真反思,这个假设是否符合事实,或是否合适。这个称作"跳跃性假设",是缺乏深入思考的结果。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不断反思。反思与总结不同,总结只是分析结果好坏,反思是需要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养成每天反思的习惯,反思的时候,思考当时做事的心态和假设,是否有可改善或者不合理的地方。着重去改善这个点,至改变行为和结果。

    在反思的过程中,除了完全改变行为外,可以加入旧知识的连结,而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但要求在反思时,多问问过往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没有人做的更好、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

    反思可以让自己更好地"知行合一"。年初往往都会制定年度计划,但多数时间只是收进了文件夹中吃灰,到下次想起来以后,大概又是一年过去了。而定期反思,就是检验自己是否有按照最初计划和原定的想法进行实践。哪怕中途的想法和方向有改变,也可以修改计划,但一定记得要每天/每周对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逐渐使自己"知行合一"。

    三、如何提升学习能力?

    主要借助三个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3.1 怎样进行正确的反思?

    1、日常从小事开始反思。并非只有大问题才需要反思,通常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说话态度、一个眼神、临场发挥、心理状态等等,这些小事可以通过日常不断反思而调整至最佳状态,以备应对突发的重要事情(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在反思的时候,需要分析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一个细微的想法都需要记录并分析,

    2、在反思日常小事时,不要只沉浸于小事的解决方案上,需要抽丝剥茧,把底层逻辑和规律抽象出来,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指导,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尝试连结起来解决。

    3、培养自己些反思日记的习惯,以往有坚持些日记,但最后都是坚持不下来或者写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作用。书中提到的作者反思日记演变的历程,前面阶段都和我的经历很像,前期流水账的记录,虽然强迫自己花时间记录了,但并没有起实质性的作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手段提升

    日记中详细当下情绪和感受

    做好事情分类,方便快速回顾

    找到合适的反思日记格式,九宫格、分类等等。能让自己坚持下去和定期查看最重要

    3.2 以教为学,是倒逼自己输入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知识点教给别人,是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时候,会逼迫自己从不同方面了解对应以及关联的知识,同时也需要收集更多反对该知识点的观点案例,在收集教材的过程中,会让自己有更深刻的领悟。

    3.3 被误解的刻意练习

    "1万小时定律"提出练习某件事1万小时后,会成为天才。并非仅仅是做重复练习,而是需要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心理表征可以成为"元认知",元认知和临界知识有所区别,元认知是所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汇总,比如思考如何从北京去天津,开省道、坐飞机、坐高铁均可以成为元认知。而临界知识,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底层逻辑,能够指导最快、最有效的达成方法。如上述类比中的坐高铁。

    低级元认知:发现问题--大脑直接用直觉、过去经验和情绪反应--决定采取的行动

    掌握临界知识的元认知:发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联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规律(临界知识)--决定采取行动

    因此,刻意练习并不是机械化训练,而是有意识地思考,改变自己的思考过程,根据底层逻辑有效的规律来决定解决办法。

    3.4 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联合应用?

    1、对基本核心知识画小圈

    将组成问题本身的基本理念划分出来,反复研究基础概念、临界知识,直至将问题弄明白为止,单点应用可以得心应手。

    2、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将上面已经吃透的单点知识,组合起来,成为更大的组合单元。组合成线和面,形成一个个模型,这些模型就是临界知识。

    3、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将上述二维的单元连结组合为三维的认知框架,把不同的临界知识组合起来,升级自己的元认知。

    3.5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1、记录

    1.1 如实记录过程

    记录的时候需要真实地记录下经过和场景,不要留有臆想空间。因为大脑通常会进行加工美化,一段时间后回看,会按照对现在有利的结果解读。往往容易扭曲事实。

    1.2 拉长时间看过去

    如果不清楚长期的底层逻辑,将会陷于眼前的小事中,如实记录就是让我们能够在长时间后回看事情的本质,从而归纳事情背后的长期规律,避免只顾及短期利益。

    2、主动思考

    记录问题的时候记录思考过程,包括会影响当时决策的思考因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思考过程推导等。

    3、定期回顾

    通常我们做出决定都是根据当下的利弊和结果,有些结果可能是马上看出效果,有些需要经历时间的推移而慢慢产生作用。如果只看眼前的结果,则容易做出最利于当前的决定,忽略了本质的规律。而不时回顾过去的决定,加入了时间的力量,能够更清晰地看出,当初的决定是否真的有效。一个当下有效的结果,是否真正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一个可能不利于当下的决定,是否能够在漫漫长河里,逐渐浮现出本身的光芒。

    定期回顾按时间周期划分,不同时间回顾各有侧重。

    周/月回顾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思路,总结决策影响的因素、心理变化、总结经验和反思等。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记录新的启发。

    年度回顾侧重于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当初决策造成的影响。同时在事情中总结基本规律。

    五年回顾侧重于事情基本发展规律对生活的影响,从不同时间节点的变化,抽象出事情的基本规律。

    4、为知识和时间付费

    投资在自己身上比其他财富投资回报率更高。

    四、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

    4.1为什么临界知识可以四两拨千斤?

    来自于两个假设:

    1、大多问题复杂的问题都由背后简单的规律所决定的

    现实上大部分问题都是复杂性的问题,当用一个个表面规则、方法去解决不断涌出的问题时,就会变成"用复杂解决复杂"。最终疲于应付接踵不断的问题,无法根治。

    而"用简单结局复杂问题",则是把问题抽丝剥茧出本质的矛盾,以底层规律去解决问题,先解决根本矛盾,其他因矛盾衍生出来的问题很大可能会迎刃而解。甚至有些小问题不解决并不会影响发展。

    2、复杂的系统并不是线性加和的关系

    金字塔原理中,MECE拆解问题原则将问题分割为多个相互独立且穷尽的部件,虽然方便归纳,但大多数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会相互影响。当解决A时,B或C会产生变化,则原本的规划可能起不到预想的效果。

    但将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抵消后,很可能就产生了简单的底层规律。(就是物理上的忽略物体中的内部相互作用)

    学习临界知识后,未必会有快速的变化。临界知识就好比天花板的高度,当能力不足的时候,我们离天花板还有很远的距离,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有高速的发展。一旦能力已经接近天花板的上限,则会受到限制。所以这时候可以学习临界知识,不断调整发展的天花板。

    在日常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个单独的事情,通常会将它们分别储存在记忆中,他们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但只有孤立的知识,是无法理解任何事情。临界知识才能使你高效地解决问题。

    4.2如何发现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大多指适用于所有场景的规律的学科知识,例如数理化、生物等。它们大多是通过模型和反复实验得出结果,大多适用于广泛场景,有助于搭建底层模型。其他心理学、经济学仅适用于特定场景的学科,它们的理论知识虽然可以在特定场景帮助解决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但由于场景限制,容易变成孤立的知识点。

    如何发现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入手,学习某个学科

    2、找到该知识点的原理和原始出处,了解是否仅对特定场景有效

    3、尝试用更基本的原理来解释(第一性)

    4、自己给这个知识做假设并尝试验证

    4.3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1、补充外部的知识,借助别人的力量丰富自己的知识(但需要经过思考和补充,不能全盘照收)

    2、刻意练习

    2.1抓住问题的本质

    找到问题的本质才是有效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推导出战略层面的想法,而非战术层面的知识

    2.2大量输入和输出

    高强度的阅读和总结,阅读和总结一万份案例总能带来意外不到的收获。知识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才能有效获取。

    3、加强自己的预见性认知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前两者使我们会出于更被动的状态,当我们掌握更多临界知识时,预测问题就会变得越发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未知的复杂的世界中,掌握一点点主动权,为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那么,如何加强自己的预见性认知呢?

    首先我们对肯定会发生的事情会有预判,例如大家都知道人终究有一死,花开后总有凋谢的一天。而这些认知是怎么植入我们的脑海呢?

    其实预见性认知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只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就能做出一定的预判。

    而如何能锻炼预见性认知?就要从阻碍它发展的两个因素说起:应激反应和单因果思考。

    人类身上依然存在大自然的天性,在遇到危险或威胁时,大脑会第一时间产生逃跑、反抗等指令,这些指令是不假思索的。因为在原始社会中,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只要一犹豫,往往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这种的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通常剥夺了我们对思考和身体的控制权,它让思考与决策受情绪和感受简单左右,在第一时间往安全、舒适的结果发展。使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更关注细节和表象,例如是否让自己更安全、更开心、更舒适等,但阻碍了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剖析和思考。逐步促使我们形成了单因果的思考方式。广为流传的【穷人思维】正是如此。它使人思考的空间被眼前的危机占满,没有余力思考更长远的发展。

    与之相对的是"结构化反应"。结构化则是把一样事物,看作为一个系统,而并非孤立的个体。这些系统内元素之间的关系,则形成了结构。元素之间会有相互作用,并非单一影响因素。

    4.4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解释一个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象层面、技术规律层面、底层规律层面,只有底层规律层面才能帮助更好预测问题。

    五、核心临界知识及应用

    1、【复利效应】

    到底什么是“复利”呢?我认为,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随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复利效应下,会得到指数般的收益。

    有两个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复利的效果——利率和执行次数。

    利率是指完成A后,A对B有多大的强化作用。2的100次方与2.1的100次方相比,每次加强的因素只有5%,但执行100次后,居然产生了10的32次方量级的区别。

    由以上例子也可以看出,执行次数对复利效果的影响也是同样巨大。可能在前几次执行的收益甚微,但坚持下去,到一定临界值后,会产生质的变化。

    而在生活中的应用,则需要思考如何增大利率,把重要的精力投入利率更高的工作中。同时坚持执行次数,用时间验证成果。

    2、【概率论】

    在很多成功学的书籍里面,鼓吹着成功人士的思考、习惯和决策,试图告知大众,有一条捷径能助你100%成功。但事实上,成功是概率事件,不能仅仅以结果来判断之前的决策是好的。

    所以,我们应当养成这样一种思考方式: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世界是符合概率分布。

    概率有分为物理概率和主观概率。物理概率是精准的计算结果,也是一个理想值,而现实往往是由主观概率来猜测的,如果我们猜得更准,赢的机会越大。主观概率则容易收到个人的偏见和心理误判的影响。

    如何利用概率做更好的决策?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工具:决策树。

    将可执行的手段和对应带来的结果列出,将每个结果的发生概率与带来的收益相乘,每个手段下进行相加,数学上成为期望值。将各个期望值进行对比,数值最优的手段,可能会带来最大的效果。

    但主观判断对结果和概率的影响较大,如何才能降低主观判断的偏差呢?

    则需要借助外部的视角。把同一个问题,放大到整个系统来看,找出更科学的依据。如全市数学考100的初中生,占比有多少,这个概率作为收益的参考,则可能会减少主观的因素对整体效果带来的偏差。

    概率论毕竟是一个数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只是作为判断基础,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大概率的事情不代表必然发生,它仍有小概率会失败。决策树只是为了让我们的行动集中在最高赔率的事情上,依然要警惕小概率的事情发生。

    2、为"小概率事件发生"做好准备,需要有足够的安全空间缓冲,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安全备份、后备资金等。

    3、不要把宝都压在小概率事件上,坚持投入大概率的事件。

    4、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动态值,要根据不同场景来动态调整决策树。外部视角得出的概率,可能也会受个人自身情况的影响。不能盲目相信静态经验。

    3、【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是指我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分为三个层面:why、how、what

    大多数的人会停留在what的表层思考,往往看不见why。然而解决why的更深层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分析用户需求时,只看见what的层面,只能知道用户表现出来的需求,很大可能是一个伪需求。只有透过表象,寻找到why层面,才有机会挖掘真需求。

    通常用户提出的问题在X,但答案在Y。

    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多追问"为什么",追问5个为什么,一直挖到用户最深层次的感受,再开始想如何能实现这些需求。

    4、【进化论】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新的规则不断更替,旧的规则会逐渐失效。如果在不适用的场所上遵守旧的规则,那么将会被淘汰。而在变化中发现并抓住机遇,就是最好的王牌。

    如何能够更快地发现甚至预知变化?

    取决于你所在的位置,位置比努力更重要。尽力让自己靠近或处于信息的中心,接触更有效的圈子和人脉中心

    发现了变化就已经成功了吗?那也未必,人总有"惰性"在支配,一种典型的反应是"积极的惰性",看起来更努力地尝试,本质上仍然因循守旧(感觉再说自己)。这些人往往是嘴上说着一套理论,实际在实行另一套行为,只知道理论而不实行,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那么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更快地跟上变化?

    1、拥有冒险基因。这点与个人性格相关,有些人更热衷于冒险。如果是一个稳健派的人,则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2、精益创业,小步试错。用最小MVP闭环进行投放,不断调整获得正向反馈再考虑大投入。

    3、模仿成功者,但能模仿的,往往是和自己同一个能力层级的人的成功。

    知道变化并不是最重要,能改变多少才是影响进化的关键。

    5、【系统思考】

    前面"预见性认知"的部分有提及,摆脱线性思考和应急反应的有效行动,是培养系统性思考。除了紧盯着表象的事物,需要拓宽视野,看到身处的复杂系统。

    系统中,更重要的不是组成,而是各个组成之间的关系。因此系统性思考,更重要是看到内部结构和之间的关系。

    系统结构决定了各个部分的行为,而系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更多是一个回路网络。因此突破口并不在于某个组成部分,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出关系后,才能找到关键提升点。

    (类似高中生物课本中,胰岛素的反馈,正好说明了系统的关系和组成。)

    当系统中因果有延迟的时候,我们很难分析出背后的规律。这时,可以拉长系统的时间来看,当时间足够长,可以抵消系统内的延迟和微小的影响因素,抽象出更加底层的规律。

    6、【二八法则】与【人脉管理】

    当你的朋友圈中,都是相互熟悉的人,相互会分享着相似的信息。这时接收到的信息将会变得冗余,获取信息的效率会变得很低,且很难拓展新的信息。

    而当你与之有一面之缘或很久没见的朋友交流时,往往会发现他们给你带来了有差异化的信息,会让你眼前一亮。这种关系称为"弱关系"。与之相对,身边熟悉亲近的朋友,则是"强关系"。

    但弱关系的朋友通常不在同一个圈子里,这样才能为彼此提供新信息。而这种情况,怎样能维持更好的互动,和更及时地接收到信息呢?

    一个解决思路是:打造人脉蜂窝。什么是人脉蜂窝?举个例子:你认识五个人,分别是ABCDE,但是ABCDE是彼此不认识的,你就是这个网络的中心。如果介绍这五个人相互认识,这个关系结构就是人脉蜂窝结构。

    这样能避免中心的单点联系断裂时,不至于影响正常运作。

    此前我们提到打造结构洞、关注弱关系,是增加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可能性;而蜂窝理论,是把你的非重复关系人、你的重要弱关系,主动地建立成强关系。

    但在建立关系中,不仅仅只是认识更多人,而是要不断与关系网中的人交换资源和信息。首要的条件,就是先建立信任。可以用以下方法快速建立双方信任:

    6.1 自我暴露

    把自己的小秘密主动倾诉,让对方产生亲密感。

    6.2 做给予者

    只有不断强大自己的价值,向外输出,才能收获有效人脉。作为一个给予者,可以问对方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我怎样才能帮到你?主动地去询问别人,我怎么做可以帮助你,这就是一个给予者的心态与行动。

    第二个是: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我们主动向别人寻求建议和帮助,既认可了别人的价值,也为自己带来创造新机会的可能。

    第三个是:你觉得这件事情还应当再去咨询谁?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获取新的人脉线索。有朋友帮你介绍朋友,沟通起来信任成本更低。

    那么人脉管理和二八法则有什么关联呢?

    最大的资源来自于20%的人脉,即是上述提到的弱关系人脉。那么他们是谁:一般是与我们资源有较大差异的人脉。

    而为什么在一个理论上概率相同的世界上,会出现二八法则这种幂律分布?结合上述提到的系统思考和复利效应来看,一开始有些人具有赢弱的优势,这种优势通过长时间加强,成为了巨大的差异。我们身处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系统,系统内无时无刻不进行反馈调节。复利效应导致资源集中在有优势的个体中,并不断累积,远远抛离其余80%。

    因此,提前分析系统中哪些因素可能会造成巨大差异,可以通过长时间积累,逐渐使自己成为前20%。

    7、【安全空间】

    沙漠中长期行驶的汽车再怎么精简负重,也不会放弃备胎;飞机总是携带足够一个来回的机油。再安全稳固的系统,没有足够的缓冲空间,也抵不过一个意外。

    在安全环境下,足够的安全空间看似是冗余的,但意外一旦降临,它即是你的救命稻草,至少能挽回一部分损失。

    怎么建立安全空间?即建立冗余备份,而备份的方式则按照缓冲空间大小和事情重要程度来决定。

    7.1 完整备份

    如果有足够的缓冲空间、时间及资源,且事情不可有任何一丝意外,可以选择完整备份

    7.2 关键节点备份

    当空间和资源不足,可以在预知风险前,选择在关键节点备份。

    7.3 解决方案备份——Plan B

    当意外风险未能遇见,且无法重新取用备份时,可选择制定多个解决方案,先实施进取的方案,保留安全方案作为Plan B。

    冗余的反面:精简,也可帮助抵御一定风险。

    我们所思考的方式或想得到的事物太多,每件事物都会存在风险。精简即是减少并理性决策。例如投资的时候,外界有各种吵杂的声音,引诱着你加入与风险共舞。当判断并没有足够的胜算,则拒绝一切诱惑。做最有把握的决策,是减少风险、保持安全空间的最简单操作,也是最难坚持的。

    除此以外,增加自己的【反脆弱】空间,也是抵抗风险的有效手段。

    古语有云,刚者易折。很多人以为刚强意味着坚固,但同时也表示无法缓冲,这时的系统很可能是脆弱的。当同一空间下的钢铁换成棉花时,受到意外时,伤害大大降低。在有限空间下,尽量减少过于刚强或单一的重点手段,换成可缓冲或可活动的替代手段,可大大降低脆弱性。

    学习之路,孜孜不倦。但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学得其所,摆脱低勤奋陷阱,一起来思考世界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来“学习”也是需要学习的——成甲《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vx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