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胃肠中医理论对于艾灸指导作用
关于胃肠,中医认为,属于腑。
腑:
胃、小肠、大肠,居于腹部。
广义的胃肠功能,泛指消化道。
故肝、胆、小肠及胰的一部分与消化有关的功能,兼含其中。
胃,与脾相表里。
广义的胃肠功能,还在基本种意义上讲,是脾胃功能。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脾胃为水谷之源。
胃与肠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腑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
《素问·五脏别论》所以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胃肠之腑的传导、消化饮食物,经常充盈水谷,而不贮藏精气。
传化不藏,故虽有饮食物的充实而不能充满。
所谓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传化糟粕。
实际上,五脏中亦有浊气,六腑中亦有精气。
脏中的浊气,由腑输泻而出,腑中的精气,输于脏而藏之。
二、肠道菌群调衡论,为中医针灸调治胃肠病打开了一扇新窗。
1. 肠道有益菌群是人体肠道正常微生物,是胃肠功能正常的微观表现;
2. 肠道菌群失衡是是胃肠功能异常微观诊察与临床表现;
3. 胃肠多种疾病都能与肠道有益菌群失常对上号;
4. 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全身性或严重性慢性疾病有数十种之多;
5. 艾灸调胃肠病其中机理之一就与调整胃肠微环境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生长与平衡有关。
其中,健运脾胃,保持胃肠传化物而不藏及其实而不能满功能,就会有益于肠道益生菌生长与平衡。
三、胃肠病艾灸十大关系
胃与肠关系
二者和降为顺之艾灸,内关配足三里艾灸为主
二者气机上逆状态下之艾灸,中脘配足三里艾灸为主
二者腑气不通状态下之艾灸,天枢配上巨虚艾灸为主
大肠与小肠关系
传化物与分泌清浊失常状态下之艾灸
上下巨虚配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艾灸为主
胃肠与肝关系
肝胃气机上逆状态下之艾灸,三脘穴配太冲艾灸为主
肝气横逆犯胃状态下之艾灸,期门配幽门、梁门、章门艾灸为主
胃肠与胆关系
胆失和降状态下之艾灸,日月、胆俞配中脘、下脘艾灸为主
胆汁上逆状态下之艾灸,四白、内关、阳陵泉
胃肠与肺关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病理状态下艾灸
咳喘便秘 尺泽配天枢、上巨虚艾灸为主
咳痰黄稠便不爽而臭 丰降配天枢、上巨虚、曲池艾灸为主
肺气不足肠动力减慢 肺俞配大肠俞、足三里艾灸为主
胃肠型感冒 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艾灸为主
肺不布津于胃津不足之艾灸
太渊、肺俞,配中脘、胃俞、三阴交艾灸为主
胃肠与脾关系
实则治胃肠之艾灸 三脘穴、上下巨虚、天枢、丰隆、合谷艾灸为主
虚则治脾胃之艾灸 脾、胃俞、气海穴 、足三里、三阴交艾灸为主
胃肠与肾关系
先后天失调状态下之艾灸
脾(胃)肾不足 脾、胃俞、气海穴 、关元、足三里艾灸为主
胃肠久病、慢性严重性胃肠病,兼以治肾之艾灸
脾、胃俞、大肠俞、肾俞、关元俞、气海、足三里艾灸为主
胃肠与三焦关系
行气失职而胃脘胀满、三焦同责状态之艾灸
支沟、膻中、中脘、太冲艾灸为主
胃肠鸣漉有声或胃肠粘膜水肿、三焦同责状态之艾灸
支沟、水分、阴交、阴陵泉、商丘艾灸为主
胃肠与心关系
胃肠郁血状态之艾灸
中脘、天枢、血海、三阴交艾灸为主
紧张性胃肠病(焦虑与心神不安)状态下之艾灸
肝俞、胃俞、大肠俞、期门、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艾灸为主。
胃肠与循行经脉关系
循单经调治胃肠病之艾
循表里经调治胃肠病之艾灸
循上下肢手足同名阳明经之艾灸
循多经调治胃肠病之艾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