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标题——癌症患者求生记:靠原料药自救,知识更新快过医生。
人的求生欲多么可怕啊!求生欲倒逼学习欲和知识欲,知识欲又恰好生在了信息富饶的土壤上,他们是幸运的。
信息时代,每天睁开眼,听到的汽车声,翻阅的报纸,手机里传来的讯息,都是信息。渔民出海需要看天气预报,企业做新产品需要市场调研信息,老板做扩大再生产决策需要看财务信息,新手妈妈要测量孩子体温再决定是否喂退烧药,白领每天与邮件,数字,表格,报告打交道。人人都是信息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形成知识,做出决策。
如果说大航海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礼物,那互联网和信息时代就是几百年之后的又一大惊喜,大部分人都沐浴在这份人类文明大礼的光芒下,并且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在信息匮乏的年代,靠一条信息就可以发家致富,谁能得到权威信息,谁就有资源。如今,唾手可得的资讯让上一代人分分钟成为老朽。千万个独立的头脑开始展开独立思考,带给全社会的将是可怕的积累与令人咂舌的庞大人力资源。
但是,社会不乏多元化思考,大致有这么几个消极的声音。
首先,有形或者无形的信息隔离墙导致知识和财富的幂律分布。
总有人在这个浪潮里掉队,总有人对互联网信息时代一无所知,被拍上岸而死死不能动弹。老一辈知识分子或多或少有一些认知,但没受过教育的老一辈就难说了,偏远地区的老弱病残更是如此。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熟人,报纸,电视,收音机和社区广播等传统渠道。假设某位老人不小心被车撞了,而肇事司机说这车不是他的车,是借他朋友的,不该他赔。老人会怎么维护自己利益?他会想到询问亲朋好友,如果亲朋好友里面没有懂法律的,他会求助警察。他不会想到利用互联网自助。如果换成一名年轻知识分子,他知道网络上有相关的法条,知道哪里有相关判例,他也知道网络上可以搜寻公益律师,可以查找本地擅长打交通法官司的律所。没有认知是最致命的,互联网就在那里,海量的信息就在那里,但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再免费的信息也白搭。
还有一部分掉队的人不是没有认知,而是没有与时俱进的认知。对于一部分认知闭合,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老年人,就很容易掉入这个群体。互联网信息技术推陈出新,短短十几年,我们经历了web网页,web 2.0,手机移动APP,我们的社交空间从论坛跑到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十多年前,大家从旅游攻略书籍上找旅行攻略,或者在BBS论坛交流攻略,现在有专门的旅游攻略程序;以前我们知道,药只能在药店和医院买,现在连电商平台上也可以购买,而且比药店便宜。如果没有对电商形成与时俱进的认知,怎么会想着从电商那里买药?这年头,找人,找信息,买东西,一切都可以在移动端APP上搞定。要相信移动互联网的力量,与年轻一代天然的移动互联网思维相比,我们要对老的网页时代的认知进行改造。
以上两种情况可以说是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隔离。还有一种是无形的隔离——这是一个颇为悲观的论断,带着无可救药的宿命论观点,但也有一定道理。
无形的隔离认为,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总是被人为或者技术手段垄断。你从维基百科,百度和谷歌上面搜到的信息,只能说是最基本的信息,最无价值的信息,而又因为这些基本信息人人有份,根本无法给你带来任何信息优势。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不会公开发布的,它们隐匿于一个个社会圈层——比如官员的孩子做了官二代,商人的孩子做了商二代,是偶然吗?不是,一个圈子是一道墙,这道无形的墙圈住了一些特有的诀窍,秘密,捷径,独特的经验,墙外的人看不到,进不来,墙内的人信息共享,进一步固化了这道墙。你看,这就是信息垄断。不在这个圈子内,你永远只能获得一些边角料。这就是信息垄断造成的不可逾越的社会等级和阶层固化。
信息匮乏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呈均匀分布。你有商业资源,你可以发一笔财。你有高级学术资源,你可以做教授,做院士——这是一个人的事情。互联网时代,你有商业情报,你就可以联结更多的资源,整合更多的人脉,你的公司可以多轮融资,你可以上市,收获几十倍的资本溢价。你有学术资源,过去的你只能影响几十,几百号学生,或者写写书,在圈子里自娱自乐。现在呢?高晓松的《晓说》已经有五亿人次观看,这是多么惊人的联结与影响!互联网社会的马太效应让强者通吃,可是社会的资源和能量是固定的,当强者卷走愈来愈多的能量时,弱者愈来愈弱,整个社会的信息与财富于是呈幂律分布,大部分没有优质信息人处于幂律分布的那条长长的尾巴上。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声音是信息过载带来的信息焦虑。传统的沉浸式阅读总是被一个又一个链接打断,我们急于探寻下一个链接带来的新世界,以至于常常忘了我们查找信息的初衷。我们害怕错过每一条新信息,害怕错过信息让我们陷入无穷尽的信息囤积,欺骗我们的大脑,让我们以为囤积了信息就是拥有了信息。让我们的信息获取初衷从理解信息,变质为知道他们在哪里就行。我们害怕错过,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我们本应该是信息的主人,却沦为信息阶下囚。
消极的声音不可怕,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信息的另一面——它并非那么温情脉脉,它是一匹烈马,需要驾驭得当。
首先,我们还是得建立积极的认知——要相信互联网信息对学习的巨大帮助作用,也不能消极悲观地认为高级信息只能为特定阶层所有,从而放弃任何驾驭信息的努力。
信息有助于学习毋庸置疑,知识来源于信息的情境化。当我们还不具备工作与实践机会时,信息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一篇文章本身只是信息,但如果我们读完后结合自身经验,生成了新的感悟,信息便升级成为知识。学生主要通过课本的文字信息和老师讲授的声音信息实现知识的内化。
另外,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实现了横向与纵向的共享。古人的信息可以为今人所用,西方的信息可以在东方一键打开,全世界的信息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由此也减少了人类的重复劳动,让人们把宝贵的时间用于其他更重要的创新活动。可以减少重复工作。互联网信息那么多,总有人做过类似的事情,总有事情有了现成的答案,无需我们像过去那样什么都自己做一遍。
美国在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对阿波罗飞船的燃料箱进行压力实验时,发现甲醇会引起钛应力腐蚀,为此付出了数百万美元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事后查明,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研究出来了,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在甲醇中加入2%的水即可,检索这篇文献的时间是10多分钟。在科研开发领域里,重复劳动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据统计,美国每年由于重复研究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年研究经费的38%,达20亿美元之巨。日本有关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课题与国外重复的,大学占40%、民间占47%、国家研究机构占40%,平均重复率在40%以上;中国的重复率则更高。
这就体现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信息管理因此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部分,埋头苦干不如耳听八方。
对于特定社会圈层造成的信息垄断,与其悲观认命,不如想想:就算是那部分最具价值的信息根本搜不到,那就能否定基本信息共享的价值吗?因为它不是高级信息,所以它没有用?如果这样全盘否定,开历史的倒车,大家统一回到没有互联网和信息共享,两眼一抹黑的闭塞时代。可能吗?互联网基本信息的价值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释放了人类的脑容量。过去,我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我们的大脑要用尽力气去记住他们,让他们进入我们的长期记忆,以便随时随地能够从脑海中定位搜索。而今,先进的搜索技术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我们不需要记住每一条河流的长度,每一座山峰的高度,我们不需要记住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名字,每个国家的首都,也不需要记住某航空公司的飞行计划,因为他们伸手可得,我们只需要知道怎么用关键字搜索就行,这些信息无需耗费我们的记忆容量。释放出来的脑容量可以做什么?记更重要的,更复杂的信息与知识,记事物的本质,记社会更深次的规律。当学者省去跑各大城市图书馆,省去做手动图书检索的时间后,他可以把更多精力花在研究本身上。
其次,信息共享是一次全社会普遍的学习启蒙。一个搜索框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全民学习。“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有问题,上知乎;要旅游?上去哪儿网!这个社会因信息共享而变得扁平,知识的源头不再仅仅是象牙塔,高居庙堂的大学者,昂贵的经典书籍,或者优雅的沙龙论坛,人人都可以是知识的贡献者。过去,学习是一件复杂系统的事情;现在,学习可以是简单地看一则百度百科。过去,学习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现在,学习是为了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互联网信息共享真正促进了全民学习,也将见证终身学习遍地开花。
再次,基本信息的共享解决了部分信息不对称,至少在“是什么”,“怎么做”的操作层面。诚然,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关于“为什么”的信息难以搜到,但不能否认正是无数底层信息的共享,才消除了大部分信息不对称,释放了大量社会资源,造福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底层。有了12306火车票购买网站,全社会省去了多少排队时间,省去了多少与黄牛斗智斗勇的精力!在“怎么做”的层面,基本上任何领域都有人分享诀窍,攻略,经验。互联网的自由精神,互助精神,共享精神,真正造福了我们。
的确,信息世界也面临差异和秩序,我们能搜到的信息只是冰山一角,更为重要的信息,或者说情报,根本就不是大众所能接触的,可是,有私有制就有社会阶层差,大到国家,小到公司,哪里没有阶层差?海底捞的基层员工还设立了八九级档次呢,差异化的薪酬体系反而成了海底捞激发员工斗志的有效工具。
最后,互联网信息扩散的链接性,给予奋斗者最好的反馈。信息时代,个人的奋斗是能留下痕迹的,你留下的痕迹越多,你能链接的人和物越多,你能得到的资源和反馈就越多,也能得到更高的成功概率。非信息时代,大部分人的奋斗轨迹局限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做科研的,沿着既有的晋升体系一步步往上爬,每晋升一级就是一个正面反馈,这样的反馈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有一次,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就获得一次反馈机会,走到科室主任,或者处长,就到了尽头。信息时代,奋斗的反馈来自更多的信息接收端,反馈的速度更快,频率更高,反馈得更细腻,因此可以让奋斗者及时自我调整,找到最佳奋斗方向。你在网上发表一篇文章,获赞无数,评论很热烈,有提问的,有质疑的,有请教的,有膜拜的,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摸准自己的长处,找到内心的感召,这就是信息扩散的力量,是非信息时代一元化的反馈模式无可企及的。
至于另一个消极的声音——信息过载让我们产生信息焦虑,既来之,则安之。就像电子产品让青少年沉迷其中,耽误学习,又伤害视力,但我们能就此彻底抛弃电子产品吗?以正确的方式拥抱信息过载,是为正解。换句话说,如何提高我们的信息素养,是亟待整个社会和个体探讨的话题。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素养(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迭代如此迅速的今天,提高信息素质对在校学生和成人都非常迫切,也就是如何搜索信息,过滤信息,保存信息,利用信息。
信息检索是知识工作者的必备技能之一。并不是我们会使用关键字做百度搜索或者谷歌搜索就行,信息检索技能还包括使用运算逻辑,高级搜索,区分搜全率和搜准率,区分综合类网站和专门类网站,善于发现资源类网站,目录类网站,综合类知识库,专门数据库,利用信息之间的链接有效定位查找,以及做信息订阅。
信息检索的一个挑战在于不知道用什么关键字——当我们的信息和知识边界尚未达到某个领域时,我们面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曾经试图帮别人搜索交通法解读和实务:一个企业的签约员工,在下班途中被私家车撞到,交通责任认定驾车人负全责。我的疑问在于,企业和司机是否都应该赔偿?我利用仅有的一点法律认知告诉自己:两方都应该负责。但是,在如何使用关键字的时候,我却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一步步搜,先后尝试“交通赔偿”,又尝试“交通事故+企业”,“交通事故+员工”等关键字组合,渐渐地,我在搜索过程中了解到了“竞合”这个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字,它直接道出了这起交通事故的本质,也就是交通和工伤竞合。如果我一开始使用这个关键字,搜索效果显然会更好。
海量的信息对人的大脑和神经都是考验。大脑的工作记忆有限,当海量的信息涌来时,大脑出于自保会放弃努力,陷入一片空白,变懵掉。多即是少,我们害怕错过信息,导致无止尽地囤积信息,结果大脑来不及消化吸收,陷入“我已经拥有信息”的错觉。过滤信息是为了让有限的工作记忆处理最重要的信息,我们只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某个特定的任务中知道去哪里找,怎么找就行。
第一,特定时段只接收某个话题的信息。比如我最近打算学习大数据,那就只看这方面的文章,博客,公众号。但同一个话题也有海量信息怎么办?那就只看最权威的,一手的,有更大公信度的内容。
信息与信息的价值还不一样。同样是招聘信息,公司网站发出来的招聘信息和公司用人部门的熟人透露给你的信息价值就不一样。公司发出来的招聘信息是模板式的例行信息,需要什么专业背景,什么证书,什么特长,非常流程化的信息。而用人部门的熟人透露给你的就更多,比如老板是什么性格, 前任为什么离开,加班多不多,考核透不透明?显然熟人给你的信息能更好地帮你做决策:值不值得去面试。
同样是讲“认知升级“的书,认知心理学等第一性原理的书就比市面流行的畅销书更值得看,因为原理性的书知识含量和密度更高。畅销书是作者对第一性原理的个人解读,是把好吃的东西啃过一遍了再塞给你,味道肯定不正宗。
同样是看公众号,作者的知名度,社会地位,专业成就,都可以判断其内容是否具有更大公信度。同样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政治经济就比某个刚参加工作的人写的个人感悟更值得看。
第二,根据“最小有效剂量”的概念,同一个功能的工具,只使用一个。许多App的功能可以互相替代,单单从互联网信息如何改造教育实践来看,我们就有云课堂,慕课,喜马拉雅,翻转课堂,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无边界课堂,智慧教育……无数的工具,应接不暇。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尝试每一个工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就行。我使用“掌阅”看电子书,就不再用“百度读书”;我用手机备忘录做信息摘录和灵感捕捉,就不用“印象笔记”;我用了“简书”写作,就不用其他写作软件;我用了“网易云课堂”,就暂时不用“慕课”,除非我觉得某天前者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要。选择太多会让人陷入选择困难和选择焦虑,无形中耗散我们的精力。
第三,不要害怕错过,要相信我们其实什么也不会错过。世界这么大,信息这么多,我们不用什么都学,选定一个方向,每天朝目标努力一点就行,以慢为快,微小而坚定地进步。只要我们吸收了那些最为权威,最第一性的原理性信息,就够了。其余的信息,就让它们沉没吧。
保存信息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二次搜索或者信息源丧失,为了方便再利用,所以信息保存要具有层次性。层次性可以从保存工具和保存对象两方面来看。
保存工具要多元化,如果你要做灵感捕捉,随时记录别人的闪光观点和自己的感悟,可以用备忘录或者“有道云笔记“之类;如果你要做网页收藏,你可以用网页收藏夹;要保存电子书,可以用“掌阅”;要保存纸质书,可以放在个人书架;看到了有用的公众号文章,可以放到个人微信;收藏学术论文,可以建电子文件夹,文件夹下面在建子文件夹,分类遵循“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总之,要按信息类型做分门别类的收藏,方便随时随地回头调阅。
保存对象也要有层次:资源类信息,可以解决你去哪里找什么;第一性原理类信息,可以解决“为什么”;操作类信息,可以解决“是什么”,“怎么做”,比如如何提升PPT制作水平,如何做一个漂亮的报表;图谱类信息可以解决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比如“企业并购知识结构图”,“认知心理学知识体系”等。做好了有序化保存就知道什么信息该去哪里找,而不是保存了那么多,却一个也用不上。
最后,利用信息并完成信息向知识的转化是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信息本身的价值有限,只有赋予信息一定的情境,用信息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基于信息的假设,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获得知识,获得成长。我们之前说信息要过滤,其实采取行动就是极佳的过滤方式。采取行动倒逼我们选择适当的信息,而不是一股脑什么信息都拿来行动。
利用信息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拼图,或者说一个框架。当你生成这样一个框架后,就能把更多的信息往里面填,你的信息拼图就更加完整。比如我在搜索交通法规的过程中学到了“竞合”这个概念,这是一个突破。再进一步,我可以把“竞合”这个概念与更多信息链接起来,拼出一个更大的概念图。碎片化的信息不仅让我们的工作记忆变得更拥堵,而且阻碍我们的认知,让我们误以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碎片的世界,就好比在孕妇眼里满大街都是孕妇。
独立思考也是利用信息。囤积信息是为了方便日后消化,只有经消化才算完成了从信息搜索到保存和利用的闭环。在司机与博士的故事中,司机虽然机械记住了报告的每个字,但却无法解答观众问题,信息终究只是信息。当我们说资讯的唾手可得为社会创造庞大人力资源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借助信息展开独立思考,去伪存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