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诺爷写作特训营读书
《如何有效提问》:从提问的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

《如何有效提问》:从提问的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

作者: 梁楽然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21:41 被阅读46次

    参加一次【在行】的一个线下活动,活动的最后可以向台上的三位行家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其中一位行家来回答,机会很难得,因为想提问的人特别多,所以为了抢到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一直在积极踊跃的举手,希望可以获得这个名额,最后成功的被选中,当拿起话筒我竟然忘记了自己要提什么问题。换句话说:我还没有组织好自己要提问问题的语言。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说。我提问的行家被我问的一头雾水。最后其中一位行家站起来说:由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总之可以想象当时的气氛有多尴尬了。虽然这场提问的风波很快就过去,别人可能早已经遗忘,但是留在我心中的却是云淡风轻下的波涛,汹涌澎湃……

    事后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当时的场景:第一我在提问题前没有自己进行思考,不仅如此我自己也没有想出问题的答案第二没有在提问前去了解台上行家的背景,提出问题时随意选了一个不适合回答我问题的行家,失去了一次真正学习的机会。第三没能够提出具体且本质的问题,使自己的收获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样的情况如何改正呢?《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作者斋藤孝用3个简单明了的坐标轴告诉了我答案。

    斋藤孝,1960 年生于日本静冈县。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攻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深阅读》《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如何有效提问》等。

    如果你也遇到过想问问题,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问?或者是不知道问题是否适合提出来?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让对方变得很尴尬?这种类似的问题那《如何有效提问》值得自己去认真的读一读。这本书适合初学如何提问者去阅读,因为说的比较浅显易懂,如果你按照作者给出的坐标轴去做,至少会让你在提出问题前有一个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也明白倾听对于提问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换位思考的提问方式是向别人提问的前提。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的地方:

    第一、为什么要提升自己的提问能力

    第二、如何提升自己的提问能力

    第三、学会提问的前设是什么?

    01

    首先来看一下为什么要提升自己的提问能力?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这种格局体现在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里。学会提问可以让我们迅速获得一种知识。《如何有效阅读》作者斋藤孝用一个坐标解决了我们不会提问的难题。用X轴和Y轴表示如下图(具体本质的坐标轴)不难看出4个象限中,如果想要有所收获,那么提出的问题需要具体且本质。也就是说要在第一象限。那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具体且本质的问题呢

    举个例子准备做晚饭的妻子问老公:你晚饭想吃什么?老公回答:随便,吃什么都行。像这样的问题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换一种问法:你晚饭想吃米饭还是面条?回答:米饭吧。继续问:那我炒一个土豆,凉拌一个黄瓜可以吗?回答:可以。这就是坐标轴中强调的具体且本质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在读书前要先学会提问,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让书读的更明白印象更深刻。去年我读了一本叫《深度工作》的书,书的序言里说深度工作是现代人稀缺的能力,如果拥有这项能力基本上就能超越80%的人。那我就很好奇那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拥有这项深度工作的能力呢?带着问题去看目录,从目录中找到了能给我提供答案的那一章,书中介绍了好几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且不被打扰。知道了方法自己就试试看,每天6:00走进办公室,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包包里不拿出来,开始阅读。坚持了一个月,我发现自己特别有收获,这种深度工作的方法不仅仅适合做阅读,同样适合我们做其他的事情,比如我会每天晚上8:00给孩子读10分钟的书,这样也养成了孩子在固定时间读书的爱好。因为确定性可以让人产生依赖,而培养一项好的习惯,其实就是给自己和对方一种依赖,一种安全感。回忆一下,如果当时我没有带着问题去读,那么我时隔一年以后我恐怕造就把书中的内容忘记的一干二净了。

    在头脑中记住这种坐标法,可以随时提醒我们:自己所提的问题在哪一个象限,如果不是第一象限那么请从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是否应该更换一下问题的角度?那如何更换问题的角度呢?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练习获得吗?作家斋藤孝告诉我们:可以的!

    02

    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提升自己提问的能力?

    读书笔记

    《如何有效提问》告诉我们提问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三色笔,做游戏,来打造自己提问的能力。首先看一下如何利用三色笔来提升我们提问的能力(如下图)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看到一段文字,或者一本书时,需要用三种颜色的笔来标记出重点、事实、和自己的问题。如果是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用三种颜色的圈圈标记。用这样的方法等到自己该提问的时候,问题一目了然,也不会出现提问时不知所措的情况。就像文章开头我提到的向行家提问,语无伦次。

    读书笔记

    假如我早一点看到《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那天提问的时候我可能会这样做:先把台上的3为行家了解一遍,听他们演讲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感触的地方用笔记下来,他们说的问题正好是我面临的问题,但是行家在演讲的时又没有给出我具体的答案,就用笔把这个问题记录下来。等行家都演讲结束后,就会发现对于自己来说哪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组织语言,争取提问的机会,迅速提问。这样既显得我提出的问题很专业,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问题也会让我的记忆更加深刻,真正的做到从问题中快速成长。有人说小而美的迭代是成为最好自己的最佳方式,每日一问:既有思考,又获得正确的答案。我们何不自己去尝试一下呢

    当然书中说的第二种练习提问能力的方法,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应用这种游戏的方法,比如说我在和女儿对话的过程中,我会努力的去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提问与回答的方式。

    在处理女儿分离焦虑的问题时我通常会这样做:

     首先跟女儿说:今天是星期一,妈妈要去上班了,所以不能在家里陪宝宝了,宝宝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玩。妈妈工作完成,会早一点回来陪宝宝。(告诉孩子我要去做什么)

    女儿通常会说:妈妈抱抱,不要妈妈上班去。我抱着女儿继续说:妈妈长大了,必须要去上班,因为这是妈妈的义务与责任,等你上完学和妈妈一样大的时候也要去上班的。(告诉女儿我为什么要去上班)

    女儿一般这个时候会把我抱的更紧:跟我说妈妈我也要去上班。我回答:好呀,那你起床刷牙,洗脸,吃饱饭让爷爷奶奶带着你去上学好吗?幼儿园里有好多小朋友。(告诉女儿怎么做)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可以培养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其次可以间接的灌输孩子2W1H的方法,同时也让女儿清楚明白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她和妈妈分开是暂时的,和妈妈分开的时候她需要如何做。时间久了女儿就能很好的接受妈妈周一到周五要去上班的事实,走的时候会跟妈妈说再见。

    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当我女儿发现一些她觉得新鲜的事情时会首先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呢?接着问:为什么呢?比如说有次她指着插座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呢?我说:这是插座,里面有电,很危险,我们不能摸,用手摸了之后手会被电成黑色,很疼的。女儿转转眼珠子又去玩儿别的了。有一天她去姥姥家,指着姥姥家的插座跟姥姥说:这个有电,不能摸,手会变黑,好疼呀。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其实不需要刻意,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自己就努力的去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因为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从出生时就具备的这种模仿的能力,当孩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

    以教为学可以让自己掌握的更快,我学到了提问的方法,就应用到女儿的教育上,女儿在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自己提问的能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每一种方法都会有一个前提背景,就好像我为什么会读《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一样,是因为我遇到的不会提问的引发的尴尬,所以才会想到要去学习一下如何去提问一样。那同样,学会提问的前设是什么呢?

    03

    最后学会提问的前设是什么?

    学会倾听。为什么提问前要先学会倾听呢?假如你在上一堂课,而这堂课你从头到尾都在玩手机,没有注意老师讲的是什么,课程结束后老师说:每一位同学针对我上课讲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由老师来回答。这个时候你一定就傻眼了。和别人聊天也一样,你不听别人说什么,对话其实就很难进行下去,人家问你吃饭了吗?你回答,刚下班。这样的回答很尴尬的。

    还是回到我文章开篇的那个事件,我一心想着自己要站起来提问题,而忽略了听台上行家演讲的这件事情,所以导致最后努力争取的机会却因为问的对象不对,而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就像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一样,最后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那怎么才能做到有效的倾听呢?适当的节制,节制在倾听中指的是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说的话,听人家把话说完。不评论,在和别人对话的过程中,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对与错,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的是,在变化中不断的去改变才是真理。认同别人的情绪: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正常情绪,比如人家的亲人去世了,你安慰他说:别难过了。亲人都去世了还劝人家别难过了这合适吗?

    最近一段时间,老公出差,公公婆婆生病,所以照顾孩子的事情就落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上班带着孩子,把孩子哄睡着了,自己爬起来继续做没有完成的工作。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星期,有些吃不消了,于是打电话问老公什么时候可以回来?老公说3天以后。然后我就把自己所有的计划都安排在了三天以后,包括工作和学习。

    但是三天后老公跟说还需要15天才能回来。当时心情特别失落:即疲惫又有一种期待落空的感觉,总是感觉非常不好,就在电话里跟老公吼了起来。老公听到我的吼声,第一句话是:你读了那么多书,怎么还能说出这样的话?听到这句话后我更恼火了,本来只是想抒发一下情绪就好,但是后来矛盾就上升到了离婚的地步。我说:读书多不代表没有情绪,情绪是因为尚未被满足的需求。说完就把电话挂断了。

    三天以后老公打电话过来向我道歉,态度很诚恳,我呢也平复了情绪,理解了老公的不容易。一场离婚的风波也就过去了。我们双方在当时的通话情境中犯了倾听中三项忌讳:第一评论了对方的行为。第二没有顾忌到对方的情绪。第三打断了对方的谈话。

    假如老公当时在电话里听出了我的抱怨,只是因为自己一个人既照顾孩子还要上班,同时还需要学习真的很辛苦,希望得到他对自己辛苦的肯定与认可,那后面的吵架也就不会发生了。

    老公理解了我的辛苦并且对我说: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加班提前完成工作,再去想跟老板谈一谈提前回家的事情,争取尽快回去好不好?那我肯定情绪也会好很多。

    实际上后来老公跟我道歉的时候也是用的这个办法,才获得了我的原谅。但是在当时的情境中我们双发各自都没有很好的理解对方的情绪,所以才导致了矛盾的升级。

    所以说成功的沟通,倾听是必不可少,根据倾听的内容去提问,可以有效的缓和我们不好的情绪,当情绪降低就会大大减少矛盾的升级,家庭才会和谐。

    我愿意倾听你的所有

    提问的前设第二种方法是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思考其实还挺难的,因为很多人做不到,我们通常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然后不符合自己标准的行为或者言行,我们一概不接纳。女儿现在两岁多,很愿意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碍于会说的词汇太少,所以很多时候想说却要哼哼半天也说不上来。这个时候我通常会蹲下去,仰着头微笑着看着女儿、慢慢的听她说,直到女儿把话说完,然后在根据女儿表达的意思,反问女儿是不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女儿笑着抱着我说:嗯,这是我对妈妈。用非语言的动作向别人表达你正在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给人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另外一种方法是跳出当前的角色站在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可以让我们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参加一个活动,当你是台上嘉宾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台下观众的提问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问题,那么当你和台下观众互换角色,他们变成了嘉宾,你变成了观众,你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书上成这样的方法叫离见之见:从客观角度审视自己的表演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很难跳出自己当下的角色,比如说很多父母在看待和孩子的问题时都是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认为父母应该有的姿态,是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否定孩子做出的那些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从而责令他们去改正。比如说两岁的女儿出门,有时候愿意和别人打招呼,有时候就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当她和别人打招呼时,姥姥就夸女儿懂礼貌。当女儿不和别人打招呼时:姥姥会说,女儿没礼貌是我这个当妈妈的没有教育好。姥姥没有跳出自己的角色,评论女儿的行为。以及她认为不好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妈妈没有教育好。像这样没有换位思考的沟通是失败的沟通,长期不换位思考容易给人一种很自我的感觉,容易让亲密关系出现裂痕。为什么说一个好的领导需要先从基层做起?其实不就是培养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吗?只有真正的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体会对方的难处

    总结

    好了说了这么多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有效的提问可以从那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提出具体且本质的问题

    其次:具体且本质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比如用三色笔的方式,比如用2W1H的方法

    最后: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是提高自己提问能力的前提,同时也可以看出我们自己的一个格局。

    提问可以加强我们的沟通能力,现代职场环境里,都不用拼天赋,在信息收集、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这种基础技能上,大家互相之间就能拉开差距了!想要和大家拉开差距提升沟通能力必不可少,沟通能力的如何提升必须先从学会提问开始,当一个人可以从倾听他人开始,并做到去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就像中国那句俗话说的: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有关系,有了关系就什么都没有关系所以请直面现实,持续优化,不拒绝让自己变好的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有效提问》:从提问的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zc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