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诗经》中说:“让人心悦诚服的国君,一定会被老百姓像父母一样尊敬。”也就是说,喜欢老百姓喜欢的,讨厌老百姓讨厌的,就是百姓的父母官。
《诗经》中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心生敬仰。”
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必须要谨慎小心。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记恨,甚至被推翻。
《诗经》中说:"殷朝繁盛时期,统治者励精图治,从没有丧失民心,绝对能够和上天的要求相符合。请将殷朝的发展过程当作鉴戒吧,要知道,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就是用殷朝的实际例子验证,要想成为人民爱戴的君主,就必须要得到民心,才能得到国家,否则,失民心者必然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大多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德行好,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受到众人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受到他人的拥护才能保住自己的土地,有了土地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要知道,德行是根本,钱财是枝末。
假如我们将其颠倒,把根本的东西当成外在,反而将枝末当成根本来追求,那自然会出现和老百姓争夺利益的状况。所以,假如当朝的君王痴迷于聚财敛货,那么就很容易失去民心;假如君王散财于民,那么民心自然就会向着君主。
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平时为人处世一样,跟他人讲道理,那么别人也会跟你讲道理;敛财也是一样,接受了来路不明的财货,总有一天,手中的财货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