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17
忙碌中迎来了2012年的父亲节,此时,想给父亲一个问候,但父亲离去已半年有余,叹息中,关于父亲的点滴便开始在脑海中不停地闪烁、漂浮。
父亲生前是个做事认真、待人厚道、不善言词甚至有些木讷的人,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一直离我很遥远,这不仅仅是他长期人在千里之外遥远的甘肃天水,而我们姐妹和母亲则在江南无锡生活,还在于父亲即使在一年一度的探亲假期间,也并不善于和孩子们交流沟通,而作为女儿的我们,也因为生疏而不敢与父亲主动说话,直到考大学后离家。所以,尽管父亲善良温和,见到任何人总是微笑着,然而,我们对他始终只是敬畏,几十年来,对父亲的了解都只是停留在别人的评价和传说。从小,村里人教育孩子时总会拿我父亲作为榜样,哪家小孩调皮了,这个家长就会教育他要像我父亲哪样懂道理、有教养;哪个小孩不爱学习了,家长就会教育他要像我父亲哪样好学上进,将来做个有知识、有出息的读书人;哪个小孩要是打架闹事,也会有人来教育他要像我父亲哪样做个守规矩、行为儒雅的人-------。村里人描述我父亲的内向羞涩时时会这么形容:他是个大姑娘;描述他的善良时会这么形容:他走路都不会踩死一个蚂蚁的;描述他谦让时会这么形容:人家在他头上拉屎他也只是到一边掸掸掉算了。小时候,村里人也时不时地会在我们面前提起家里过去的一些事,通常是说我家从前家境好啊,祖上善良啊,你们家是好人啊之类,而家属的历史始终不太清楚。
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只在弹指间。我们工作了,结婚了,生养孩子了,忙孩子上学了………,事情一件接一件,在忙碌和不经意间,父亲老了,病了,慢慢地,父亲的意识已经混乱,生活开始不能处理了,后来就不会说话,不会站、不会坐,最后,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五六年。可我们还没有与您好好聊聊天,谈谈心啊!
终于,在公元2011年11月23日的中午,父亲的生命耗尽了最后一滴油,他在这个金秋脚踏稻根桩,身披菊花黄,驾鹤西去了。
在送走父亲后不久,母亲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找出了一沓翻黄了的稿纸,那是父亲多年前留下的手稿,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多半是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有个人简历,家庭历史,工作汇报,各个时期的思想动态,一些小结总结之类。当我看完这些,我彻底震惊了,我无法想象,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生活中少言寡语的人,面对党组织却能掏心剖肺,面面俱到,恨不得把灵魂深处每一个可能跳动的细胞都亮了出来剖析一遍?天啊,他可是从没有和老婆儿女讲过自己的身世!
我不仅第一次把对家庭的零星了解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轮廓,也是第一次看到了父亲的内心世界。
父亲生于1932年11月21日,先后在无锡私立菁莪小学、私立黄巷小学、私立江南中学、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院读书。
父亲其父(我的爷爷)原是无锡北塘甡昌油麻号的高级职员,1937年无锡沦陷,甡昌乔姓老板避居上海租界,他将部分物资交给我爷爷和另一邱姓职员经营,取名为“公记油麻号”,并把原店的部分股权送给他们(写的是三十分之二,我理解是应当各有三十分之一的股权,成立的是新公记油麻号应当为二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爷爷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在苦心经营下,尽管在乱世中,还算经营良好,那年(1942年),爷爷出去收帐,路上受了风寒,后来一病不起就去世了(想来应当是得了肺结核之类的病)。那年,他的大儿子(我大伯)12岁,二儿子(我父亲)十岁,小女儿(我姑姑)八岁,小儿子就三四岁,转瞬间,一个和美的家庭天塌了,顶梁柱断了………
关于父亲的记忆曾经幸福的一家——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
(照片中间爷爷奶奶,右一我父亲,右二大伯,左边姑姑,抱着的是后来夭折的小叔)
在其后两年中,邱姓合伙人独自执掌公司,私吞公司赢利,致企业年年亏损,逼迫我爷爷名下股份全部归于邱,企业也由其独自经营。
随后,我奶奶只能带着四个孩子回到老家黄巷上,奶奶悲伤至极,每日哭泣,无心照料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导致在二三个月后小儿夭折,此时,奶奶猛然醒悟:我不能沉湎于悲痛,我要坚强地活着,养活每个小孩子,把他们培养成人!从此,擦干眼泪,重新安排生活。在老家原有八亩田地,四亩地用来出租,另外四亩(三亩水田,一亩桑田)自己耕种。把家里的一个丫鬟认作了干女儿。
很快孩子们依次小学毕业了,奶奶决定让他们到无锡市里上中学,兄妹三个独自住在无锡市的棉花巷,先后毕业于江南中学。
不过此时,生活越来越艰难,毕竟收入少,孩子的吃穿、学费等开销越来越大,于是,老大(大伯)就去做了学徒工。老二(我父亲)一向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初中毕业就陷入了纠结困惑,内心一直梦想着上高中大学,可自己深知学费昂贵,家里负担不起。于是乎就想到去投考专科学校,他听人说苏州工专不错,父亲认为苏工专离不开机器一类东西,他在汇报中说:“我喜欢看驱动的飞轮,运动的机器,好奇心驱动着我”,于是和他哥哥商量能否上苏工专。哥哥虽是同意,可又提出建议说:苏工专不好考,你考师范如何?若进师范有“公粮”吃,不花钱,这样经济负担就轻些。父亲不爱当老师,可他哥哥却看透他似的说,师范毕业后不一定当老师。最后决定报考无锡师范、苏工专和无锡县中,但不巧的是苏工专和无锡县中考期冲突,于是选择了无锡师范和无锡县中。不久,无锡县中先揭榜:被录取了!父亲特别高兴,心想师范肯定录取不了,这么多人考,可揭榜时竟然也“榜上有名”,这时他哥哥很高兴,而他不愿意上师范,但是,他是个不会违背他人意愿的人,更何况是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又为了能读书,于是在哥哥的劝说下走进了省立无锡师范学校。这年是1948年。
不久解放了,学校一切也改变了,吃“公粮”变成了拿“人民助学金”,分甲、乙、丙、丁四级,各自申报,大家评议,父亲在评议会上听到大家都在说自己家很困难,饭都没有吃的,一想自己还能吃上饭,当场就表示放弃助学金。再后来,家里实在供不起他吃饭了,因为其同样天资聪明的妹妹(我姑姑)已如愿考上了苏工专,他只得申请了丙等助学金。
抗美援朝开始了,学校里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父亲被“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马上拿起枪”的口号激动着,“我要报名”,十八九岁的他为自己的决定而兴奋,随后是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会阻止,但也认为会说服她,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奶奶到了学校完全不能同意,他要说服时,奶奶哭了,再说竟然大哭,连哭带诉苦,并且不让儿子上学了,拖着儿子回家,父亲说自己又羞又怒、又无可奈何,流着眼泪被母亲带回了家,认为自己“做了家庭的俘虏”(父亲似乎并不明白为什么有这种反应,我不知道父亲后来有没有明白过,其实外人谁都清楚,我奶奶一个寡妇,独自把三个孩子养大,供他们上学,尤其这个二儿子是个宝贝,付出的是怎样的心血,拥有的是怎样的期待啊?战场上枪弹不长眼,她又怎能让这个文静内秀的儿子去呢?而父亲本是个孝子,所以只有这种结果)。从此,父亲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逃兵,临阵逃脱,无耻”,一直认为这是个污点,他说爱国主义在形成过程中就受到了打击,这是痛苦的。也许就是这件事,导致了小时候常听人提起另一件事的事:
父亲工作后,又考上了江苏师范学院,临毕业时,遇到了开发大西北运动,要求大家支援内地,父亲这次一定要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青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他很快就报了名,不再与母亲商量,打好包裹,给自己母亲写了一封信,直接就出发奔赴西北甘肃,当我奶奶接信后立马赶赴苏州时,自己的宝贝儿子已经无影无踪了,留下泪流满面的老太悲伤地独自回家。也许他怎么也不会想象到,在甘肃干了二十年后,为与长年分居的家人团聚而走过的艰难回乡历程。
………
关于父亲的记忆1963年春节
父母结婚后,妈妈到甘肃天水师范学院去探亲时,父亲的有些学生会去看我妈,告诉她好多人是我父亲资助的,而其后,我家在几个小孩出生后,生活到了极端艰难的境况,大概此后就不再资助他人了。说起帮助别人在我家是有传统的,我家老房子是抗战前造的,大约80年前,当时是村上最好,最大,最高的房子,当年日本人烧了半个村庄,许多人无家可归,那时爷爷买了二百多床棉被送给乡亲,并让几家困难的住进了自己家,其中有一家免费住了十三年,解放后房子一直借给政府用,后来人民公社了,大队办公室就设在我家,直到父母要结婚了才搬出。我们小时候家里也常是生产队开会、活动的地方,也是大人、小孩游戏说笑的地方。碰上下雨天,我们家会有很多大人、小孩来玩扑克牌、下棋、打弹子打乒乓球等。
在各个时期的汇报中,父亲总在挖自己的不足,真诚而彻底,比如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不够,工作不主动啊,在党的知识方面学习太少啊,对“八大”文件学习钻研不够等,父亲似乎总要想做到最好,又总是不满意,总是和党的要求还有距离。而事实上,他入党五十六年,一直按照党的教育在严格要求自己,一生没有对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这些就是我关于父亲的记忆。
天国里的父亲,您现在是否不再困惑、不再矛盾、不再难以取舍?想必您现在可以悠闲地俯看天下了。
在这个父亲节里,请接受女儿的问候,允许女儿和您聊聊天、谈谈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