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入元朝首都,元顺帝只得带着太子、大臣们北上逃往元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
元朝覆灭,明朝初建,朱元璋的内心深处却并没有对逃走的元顺帝放心下来,他知道元朝的势力依旧很庞大,其【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仍然可以算作明王朝的心腹大敌。
为此,朱元璋和朱棣在几次北伐的基础上,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蒙古诸部的制衡手段,其中“夜不收”,便是以刺探情报为主,设立的间谍机构。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到战胜敌人要做到“知彼知己者”,才能【百战不殆】。
明代对于情报机关的建设,格外用心,其内有锦衣卫,外有夜不收,明王朝凭借此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情报网,在与蒙古诸部斗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预警作用。
【朱棣剧照】
1、夜不收扛起了明朝边防的预警大旗
两军交战,情报是重中之重,它影响到将领们是否能够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某处战场急需增援,敌人又将战事告急的情报拦截住了,从而导致增援不及时阵地失守,这一封没有能够送到的情报可能就是引发整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而古代交通不便,也没有手机这样方便的通讯设备,只能依靠人力、烽火台这样的预警机制给后方传递情报。
陕甘总督杨一清,在其编写的《关中奏议》一书中,记录了一件由于夜不收报信及时,让宁夏免了一场兵祸的事情。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十一月(1505年),蒙古人从花马池、清水营拆墙入境,大肆劫掠生活在明朝边境的百姓。
不过这支蒙古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一行人早已被“夜不收”们盯住了,十一月十八日,夜不收叶章就已经将消息传递给了边军们。
【花马池到萌城】
收到消息的二千二百四十五名官军,提前埋伏在了蒙古军队前进的萌城里,只待他们靠近,便一举消灭。
二十七日寅时,夜不收马福在石子沟附近,发现了正在进行劫掠的百来个蒙古骑兵的身影,埋伏的官兵们一拥而上,打了敌人个措手不及,但由于天色已黑,敌人又都是骑兵,竟被他们趁着夜色北逃而去。
指挥薛麟和守堡百户刘亨不敢轻易追击,便报告给了杨一清,杨指示他们不要轻举妄动,等自己和宁夏总兵官李祥、副总兵卫勇等人领兵来援后,再做决定。
【关中奏议】
为了求稳,这一等就是一个月,等到兵马到齐的时候,皇帝已经换成了明孝宗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
1506年正月初二,官军完成了从石沟儿,到盐池伏兵的计划。
【相关地理位置】
正月初三,百户赵玺奉命带着二十名沿路探查蒙古骑兵的踪迹,到初四辰时,夜不收郭其发现了有数十名乔庄打扮过的蒙古人哨兵,明军配合他的消息成功消灭了这小股侦察兵。
如果说前面的消息,可以看作双方部队的小规模打闹,那枣山墩夜不收周翊同灵州摆拨夜不收刘瑛,两人发现的五、六万蒙古军主力,便是这次信息传递大作战的压轴戏了。
【大部队】
在杨一清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蒙古骑兵从入境开始,几乎全程都在明朝夜不收部队的监视之下,等同于双方在打仗时,一方连敌人在哪儿都不知道,而另一方却能了解你的一举一动。
战斗到这个局面,蒙古骑兵的结局,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在感叹明王朝打赢这场漂亮的信息战的同时,我们难免也会夜不收强大的情报能力所惊叹。
此时,大家的心中一定很好奇,夜不收究竟是怎样一只部队,他们又是如何做到这样高效的信息收集工作?
2、夜不收的构成和职责
关于夜不收这支强大的间谍部队,《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九》有这样一句描述:沿边夜不收及守墩军士,无分寒暑,昼夜了望,比之守备,勤劳特甚。
关键词,不分春夏秋冬,白天晚上,夜不收都需要对敌人进行情报收集,工作强度不可谓不大。
【明朝边境】
按照《练兵实纪》所载,配置夜不收的机构主要有四种:
一、墩台;
二、营堡;
三、卫所;
四、兵营。
夜不收在侦查过程中,也是有具体任务划分的,比如近哨、远哨、出哨、摆拨、监孙真台、看死、督哨、走报、守墩、守口等等。
《四镇三关志》间谍篇记载:明哨远人属夷巢,内用彼伴领。尖哨探访外夷消息,更番分遣,各侦一夷。暗哨踵接明哨路头。遇有结聚声息,各遣尖哨,潜伏要道,鳞次哨嘹,量地分拨。
夜不收的侦查任务并不简单,明代的时候已经有了完善的间谍业务,其中夜不收中的暗哨便属于这一类。
由于夜不收主要职责就是监视女真、蒙古各部落,在这种情况下,会外语的夜不收成员,是非常受欢迎的,他们往往会被派遣到敌人内部,潜伏下来,负责为明王朝传递信息。
【剧照】
除了收集情报、传递信息、巡逻外,夜不收还承担着三项重要的职责:烧荒、劫营和收服敌人。
烧荒,是明朝通过烧毁荒原上的牧草,迫使蒙古人迁移寻找生存地的一种手段。
劫营,指的是明朝会定期组织部队,对边境附近的敌人进行骚扰、袭击。
在这两项任务中,夜不收的职责就是负责确定实施计划的地点,以及侦查敌人的动向。
3、夜不收成员的选拔标准
情报相关的利害关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旦出错,便会造成“一言之讹, 扰及一镇, 一人之错害及万人”的局面发生。
所以,为了提高夜不收成员执行能力的手段,以及忠诚度,明王朝在选择夜不收成员的时候,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剧照】
要成为夜不收的一员,需要满足下列四条:
一、对明王朝能够保持忠诚;
二、需要懂得蒙古人的习俗、语言,以及熟悉地理环境,找得到路;
虏之道......所谓谙虏情, 熟地利, 共诚侦探之良法。
三、为人有胆识,处事机敏,工作时能够处理好各种突发情况,被敌人抓获后,能够扛得住压力;
率其选务精,而其用在胆。伶俐而无胆者临敌必自利,有艺而无胆者临敌忘其技,伟大而无胆者临敌必累坠,有力而无胆者临敌心先怯, 俱败之道也。
四、身体强健,体能好。
拣精力健捷,,胆略沉毅者, 方许托以心腹。
【剧照】
严苛的选拔标准,自然少不了优厚的保障待遇。
《大明会典》规定:哨探被杀夜不收子孙不愿升者, 赏银三十两。 四十二年,令夜不收被贼杀死者, 巡抚册奏本部, 即查议升职, 不必再行查勘,优恤银两, 照例速给。如无子孙者,官为敛葬,每年终,都司官于镇城无祀壇内致祭。
4、夜不收与努尔哈赤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夜不收这支在明朝中前期建立了巨大功劳的队伍,在后金崛起后,又被明王朝将工作中心从应对蒙古人,变成了针对努尔哈赤展开的间谍作战计划了。
天命三年,努尔哈赤攻下清河后,夜不收为了减缓他的攻势,派兵袭击了后金在浑河两岸晒粮食的地方。
天命六年,阿敏贝勒在率队前往镇江时,由于担心夜不收传递情报出去,便下令在附近山间设立哨所,并且给附近村民发告示:凡擒得敌探来献者,赏之。
【清初贝勒】
至天命三年,努尔哈赤率兵正式和明朝开战以来,夜不收就给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支仿若无处不在的部队不仅会骚扰自己的后勤,还能够将自己的行动及时报告给明朝军队,给自己的军事行动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为了对付明朝的夜不收,努尔哈赤下旨,让清朝的哨兵部队“卡伦”和捉生两支队伍去和夜不收过招。
“卡伦”哨兵类似于门卫,设置于明朝边境,每二十里一处,一处一百人,其中汉人四人,专门负责定点侦查、放哨、跟踪、传递情报。
捉生,是在明朝夜不收和卡伦基础上,发展出的一支特别行动队,其主要职责就是:通过抓俘虏,获取信息。
作为清朝的间谍机构,捉生在应对夜不收时,采取的方法更加简单高效,他们通过俘虏一定数量的明朝士兵和军官的方式,从这些能够接触到一些情报的人入手,拼凑出关于明朝军队的动向,然后依靠清军多骑兵机动性更强的特点,往往能在正面战场上给明军造成很大的威胁。
【努尔哈赤】
随着正面战场明王朝战事失利,在这场间谍层面的对战中,夜不收的情报收集能力,发挥出的效果越来越差,甚至于当其将消息传递出去后,明王朝也没有能力组织起有效的应对举动。
长此以往,明王朝这支和锦衣卫齐名,一内一外的特殊情报部队,便渐渐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明史》
【2】《关中奏议》
【3】邢玲玲. 论明代北边报警系统中的情报人员[J]. 安康学院学报, 2008(05):79-83.
【4】祁美琴. 明清之际的“夜不收”与“捉生”[J]. 清史研究, 2005(4):19-28.
【5】柏桦. 明代的夜不收军[J]. 古代文明(1):54-60+1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