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写东西,从这篇读后感开始吧!读者请轻拍,欢迎多交流!
算起来这是本少儿读物,曾经读过,搁置已久。偶然看了萧红的生平,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坎坷,五段感情,逃婚离婚怀孕被弃,孕中另嫁他人等等,各种狗血剧情上演,感觉这人的事情放到现在来看还有点无奈有点作。《呼兰河传》是她儿童时代的一些缩影吧,重新翻出来看一看,想想她的一生,似乎可以预见一样。合上书,同情、荒凉滋长蔓延。
呼兰河是个普通的乡野小地。这里的街道布局简单,多年不变,甚至连大街上的泥坑儿也从没发生过改变。这泥坑儿陷入过车马,给人带来不便,淹死过小猪,但即使有人提出把街道的墙根儿挪出地儿来以便人通行,也无人想过可以把坑填平这样的办法。不然,哪里还可以光明正大地以“泥坑淹死了猪”为借口吃病死猪肉呢?小镇的人是一天天混着日子,蝼蚁一样,只是活着,并没有什么多的意义。伟大的精神创举只是跳大神、唱戏台子、放河灯,一切都为死人而操办,仿佛人一生只有活着和死去这么两件事。背景色是灰暗的。
在这样灰色调的一块土地上,“我”和祖父相依为命,父亲母亲是不大喜“我”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屋后的大园子就是童年的天堂。各种野草瓜菜自由生长,愿意结果就结果,愿意开花就开花,一切都让作者的爱好自由的天性得到了无限的发挥。祖父还常常教念诗,为“我”打下了极好的文学基础。写祖父和园子的这章,是书中最具亮色,最温馨,最美好的一章。长大后祖父去世给了萧红极大的打击,不久后初中毕业的她就被许配他人,人生由此转变。连园子里的黄瓜都是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热爱自由的人怎会甘于命运的摆布?所以无怪乎萧红会做出逃婚去北平读书那样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之举了,包括后来又随未婚夫返回呼兰、被夫兄解除婚约、打官司败诉后又与未婚夫同居,她自己是全然不顾外界的蜚短流长,或许只是跟从自己的心意吧。尽管,现在看来,这女子未免太不长心太任性了。
呼兰河这块小地方,除了祖父,还有几个突出的人物,他们有的是呼兰河的缩影,有的是呼兰河的悲哀,有的是呼兰河的闪光,有的是呼兰河的希望。团圆媳妇是最可怜的一个,她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子,却被她的婆婆虐待生病,接着又被一系列的跳大神迷信疗法折磨得丢了命。我一度跳跃着看,特别是写道给团圆衣服用滚水洗澡,仿佛那痛苦摊到了眼前,使人不忍睁目。婆婆惜财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使人不禁对她的愚昧无知一毛不拔嗤之以鼻。有二伯是个悲哀的人物,是呼兰河的“阿Q”,渴望被尊重却逃不出自身的局限,得不到什么尊重。冯二嘴子是呼兰河最与众不同的一人,他生活在底层,却善良乐观,永远充满了希望。呼兰河的人,都把钱看得那么重,而他却总是送我一片粘糕吃。当老板因为他让老婆在破磨坊里生了孩子暂时栖身而骂他的时候,当无处安顿孩子老婆的时候,当妻子死了留给他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的时候,即便眼里含着泪,他从没有丢了活下去的勇气,从没有在意别人对他的窥测议论,反而一直把那份乐观和希望延续了下去,从泪里挤出笑来。我为冯的命运唏嘘,为冯和王大姑娘的爱情感动,有了这两个人,呼兰河的大背景里,又多了一抹亮色。
也许萧红心中也是对爱充满向往的,才会用如此多的笔墨刻画冯这一对闪光的夫妇。呼兰河再蒙昧再落后,依然是故乡。里头的女性,比如上了年纪的婆婆们,年轻的团圆媳妇,能干却早逝的王大姑娘,没有谁有好结局。萧红的一生,同样波折多舛,两次怀孕产子,孩子都夭折了,而她也是一身病痛,享年31岁。透入骨子里的荒凉,或许就是呼兰河带给她的最终注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