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这位当代作家,很多散文都是老年的时候写的。这位在年轻时期走南闯北的老人,老年时期十分怀念青春年少的岁月,恰巧又接受了相对好的教育,因此写了一些回忆性的散文,在回忆中以慰藉年少时光,以慰藉思乡之情。
虽然是散文,虽然是回忆,显然作者还是有一番雕刻痕迹,作者精挑细选了一个回忆的载体,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就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作者不仅精挑细选了这个载体,而且还又对这个小胡同进行了删减,着重描写的是小胡同的叫卖声。小胡同里从早到晚的叫卖声其实就是小胡同每时每刻生活内容的写照了。
这生活自然是美好的。先是早晨新鲜水嫩的蔬菜,其次是"江米小枣年糕"的甜点,然后是各种有意思的生活琐事,修补锅碗,花样剪发。接着傍晚十分的各种小吃,有"蛤蟆骨朵大甜螺蛳",有"莲蓬凉粉儿",有"香喷喷黏乎乎的炒栗子",还有"热乎乎的烤白薯",夜晚的时候,生活就更丰富了,有"硬面饽饽",有"卖熏鱼",有"算灵卦"的。除了各式小食之外,对于孩子来说,还有可看可玩的,比如乞丐这个职业,对孩子来说就极具表演性质,因为孩子听到乞丐的声音,就类似歌曲一样,"最拉长,而且加颤音"。再比如夜行人,边走边唱,不爱睡觉只爱玩耍的孩子们随时都可以听到戏剧,诸如《苏三起解》中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孩子是不喜欢睡觉的,孩子是喜欢热闹的,
当然作者萧乾是个穷孩子,很少有钱来吃这些小食,听一听叫卖声就算是过了个嘴瘾吧。
然而这似乎还少点什么,虽然日常生活都挺有意思,但是对小孩子来说只有吃喝,没有玩具,这该是多么无聊!
胡同里每天的生活都描写清楚了,作者萧乾又写了儿时的玩耍。回忆仍然是美好的,想来穷孩子在儿时是会有一些难过的,但是穷孩子普遍更容易知足常乐。穷孩子萧乾可以买只小风车转啊转,可以糊个屁股帘儿飞上天,可以逮只油葫芦,可以抓个小蛐蛐。这些游戏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当代的孩子们,谈起来快乐的事情,或许是参加个盛大的生日party,或许是组建个"王者荣耀"联盟团队。而大部分孩子在非学习时段,都会觉得无聊,当然,现在孩子的学习时间段都很长,从早上七点开始,晚上十点结束,基本没啥玩耍时间。
当大人们在抱怨工作时间是996的时候,也许可以想一想自家的孩子,孩子的学习时间是不是比大人的工作时长还要再长点?
末了,还是回到作者萧乾。萧乾的童年生活确定是很不幸的,父亲早早离开了,母亲在他儿时也离世了,寄居在亲戚家,但是在他的回忆性散文《老北京的小胡同》里,却全然没有一点凄苦,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童年中他所遭受的不公,他没觉得不公呢?他没觉得难受呢?是因为心灵的敏感度低吗?相比于当代作家铁凝的《一千张糖纸》,对于其儿时所遭受的一次大人的欺骗记忆深刻,没世难忘,"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责怪的,欺骗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欺骗孩子确实很不好,但显然铁凝儿时没怎么受过批评和责怪,因为责怪冤枉、批评挨打对孩子也很不好受。
我想寄居在别人家的萧乾儿时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吧。但他的回忆为什么就只有赏心乐景,而没有凄楚埋怨呢?
其中一项原因是肯定的:日常生活和玩耍中实在是有太多乐子,于是那些难过的小事只能转瞬即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