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53天《小称 第三十二》第4段~第6段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讳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管仲对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谒之,虽然,君犹不能行也。”公曰:“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管仲摄衣冠起,对曰:“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于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人情非不爱其子也,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 公喜宫而妒,竖刁自刑而为公治内。人情非不爱其身也,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 公子开方事公,十五年不归视其亲,齐卫之间,不容数日之行。臣闻之,务为不久,盖虚不长。其生不长者,其死必不终。”桓公曰:“善。”
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废之官。逐堂巫而苛病起兵,逐易牙而味不至,逐竖刁而宫中乱,逐公子开方而朝不治。桓公曰:“嗟! 圣人固有悖乎!”乃复四子者。处期年,四子作难,围公一室不得出。有一妇人,遂从窦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不可得,其故何也?”妇人对曰:“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分齐国,涂十日不通矣。公子开方以书社七百下卫矣,食将不得矣。”公曰:“嗟兹乎! 圣人之言长乎哉! 死者无知则已,若有知,吾何面目以见仲父于地下!”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绝。死十一日,虫出于户,乃知桓公之死也。葬以杨门之扇。桓公之所以身死十一日,虫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终用贤也。
桓公、管仲、鲍叔牙、甯戚四人饮,饮酣,桓公谓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使管子毋忘束缚在鲁也,使甯戚毋忘饭牛车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国之社稷必不危矣。”
字词注释
[1]仲父之病病:仲父之病很严重。戴望云:当作“仲父之疾病矣”。疾,生病;病,病重。《仪礼·既夕礼》:“疾病,外内皆埽。”郑玄注:“疾甚曰病。”
[2]不可讳:死亡的含蓄说法。起:病愈。
[3]诏:意同“告”。示告,教导。
[4]微:若非。
[5]故臣且谒之:王引之云:当作“臣故且谒之”。故,通“固”。本来,理当。谒,说明,陈述。固且谒之,即也要说的意思。
[6]摄衣冠起:整肃衣冠,叫人扶起。
[7]调和:烹调,调味。
[8]烝:同“蒸”。蒸煮。
[9]喜宫:王引之云:“喜宫”当作“喜内”。意谓好色。
[10]自刑:自宫。指自愿受宫刑成为寺人。
[11]务为:弄虚作假。王引之云:“为”即“伪”字也。“务为(伪)不久”,言作假不能持久,与下文“盖虚不长”,含义略同。
[12]盖虚不长:覆盖虚妄,不得长久。
[13]不长:陶鸿庆说:字当作“所长”。即见长,擅长。“其生不长者,其死必不终”,意谓上述四个人,平生所长,都是“务伪”“盖虚”,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善终。
[14]苛病起兵:指精神错乱、言语恍惚的病态发作。王念孙云:《群书治要》《吕氏春秋》皆无“兵”字。《吕氏春秋·知接》高诱注曰:“苛病,鬼魂下人病也。”林圃云:今山东方言谓人精神错乱、言语恍惚者为“苛”,亦曰“撞苛”。此句难点在“兵”字,按王念孙等人的看法是衍文,然而《管子》各本皆有此字。故黎翔凤《管子校注》以为,“苛病”当作“笴病”,笴为箭,据《金匮》记载,周武王克商,丁侯不朝,姜太公以箭射丁侯之像,致使丁侯生病,因而臣服。可见古人相信,笴箭射人的巫术可以致疾。正与《吕氏春秋》高注“苛病,鬼魂下人病”相合。因而“兵”非衍文,而是指笴箭,笴正为兵器。
[15]固:原来。悖:谬误、错误。
[16]期年:周年。
[17]遂:于是。窦:孔穴、小洞,此指墙洞。
[18]所:处所,地方。
[19]涂:同“途”。道路。
[20]书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书写社人姓名于册籍,称为书社。此指七百个社的土地和人力。
[21]嗟兹乎:叹词。
[22]长:长远。
[23]幭(miè):巾布。尹注曰:幭所以覆軨也。
[24]杨门:尹桐阳云:“杨门”,《水经注》作阳门,谓南门也。
[25]阖不:何不。《艺文类聚》卷七十三引“阖”作“盍”。寿:进酒祝颂。
[26]奉杯:捧杯,举杯。
[27]出如莒时:指齐襄公死,齐国内乱,公子小白随鲍叔牙出逃奔莒国时事。与下“束缚在鲁”均可参见本书《大匡》。
[28]束缚在鲁:指管仲奉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立为君,公子纠败,管仲为鲁国所抓,几乎被杀。
[29]饭牛车下:指甯戚曾车下喂牛,扣牛角而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曼曼何时旦?”齐桓公听见后,举用甯戚为卿。
[30]辟席:即“避席”。指离席,以示敬意。辟,同“避”。离开。
译文参考
管仲得了病,齐桓公前去探望。齐桓公说:“仲父您的病很重了,假如不讳言而此病不能康复,仲父还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呢?”管仲回答说:“您就是不来问我,我也会把话讲给您的。不过,只怕我讲得再明白,您也还是做不到啊!”桓公说:“仲父您要我往东就往东,要我往西就往西。仲父对我的教诲,怎敢不听从呢?”管仲整整衣冠,叫人扶他起来,回答说:“臣希望您远离易牙、竖刁、堂巫和公子开方这四个人。易牙用烹调技术伺候您,您说:‘只有蒸煮的婴儿味道没有品尝过。’于是易牙就蒸了他第一个儿子献给您。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儿女的,他对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能对您有真爱呢?您喜爱女色而又忌妒防范他人,竖刁就自施宫刑进宫为您管理内宫女眷。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他对自己身体尚且不能爱惜,又怎能真心爱惜您呢?公子开方侍奉您,十五年不回家看望父母,齐国与卫国之间,走不了几天行程就能到。我听说过,伪善不可能长久,掩盖虚谎的行径也不可能长远。生平擅长做虚伪的坏事,死时也一定不得善终。”桓公说:“说得好。”
管仲死了,安葬完毕。齐桓公憎恶这四人的作为,于是免去了他们的官职。但是,驱逐了堂巫后,桓公却生了鬼魂撞笴的怪病;驱逐了易牙后,却感到食味不佳;驱逐了竖刁后,内宫却混乱不堪;驱逐了公子开方后,朝政也大乱。桓公说:“唉!圣人原来也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啊!”于是又重新起用四人。再过一年,四人发难作乱,把桓公围困在一个屋子里不让外出。有一个宫女,从墙洞里钻进去,来到桓公住的地方。桓公说:“我饥饿难耐想要吃东西,口渴难忍想要喝水,却都得不到,为什么呢?”宫女回答说:“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这四人瓜分了齐国,道路已有十天不通了。公子开方已把七百多社的土地和人口送给了卫国,所以,吃的东西将没办法得到了。”桓公说:“唉,原来如此啊!圣人的话实在是有远见啊!要是人死了没有知觉还好,若是地下有知,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地下的仲父呢!”于是拿过一块巾布,裹头蒙面而死。桓公死后十一天,尸体的蛆虫从门缝里爬了出来,人们才发现他死了。于是,用南门的门板掩盖了桓公的尸体,草草下葬。齐桓公之所以死去十一天,蛆虫爬出屋外而无人收尸入殓,就因他最终没能听从贤人忠告的原故。
桓公、管仲、鲍叔牙、甯戚四人曾在一起宴会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来给我祝酒呢?”鲍叔牙捧起酒杯,走上前,说道:“祝您永远别忘记逃奔莒国的日子,希望管仲永远别忘记被捆绑关押在鲁国的日子,希望甯戚永远别忘记车下喂牛的日子。”桓公离座拜谢,说道:“我和两位大夫若能不忘记您这几句忠告,齐国就必定没有危险了。”
核心内容解读
本篇这几段内容是叙事,第一节记述管仲病危时,齐桓公探望管仲,并询问管仲有何遗教。管子劝谏桓公应疏远小人,如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之辈,齐桓公答应了管仲的请求。管仲死后,齐桓公罢免了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的官职,将其逐出宫廷。四人离开后,齐桓公在饮食、后宫管理、朝堂治理等方面都感到有些不便,于是齐桓公对管仲的建议和要求产生了怀疑,后又恢复了四人的官职。过了一段时间后,四子作乱,将卧病在床的齐桓公的卧室围起,隔绝了齐桓公与外界的联系。齐桓公病不得医,饮食不得,饿死宫中,虫出于户,方才被收葬。
管仲根据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所作所为推定其“务为不久,盖虚不长”,即不是出于人之常情而为的事情不会持久,弄虚作假的行为很快会暴露。《韩非子 难一》中也有“务原作矜,从俞樾改。伪不长,盖虚不久”,强调了务为虚伪不会长久,虚假的事情终究难以持久。《管子》评价此事时说,是由于齐桓公“不终用贤”的原因。
这段内容一方面反映出管子对于人性洞若观火的深刻智慧,另一方面作者也以齐桓公的真实故事告诫后世始终警醒,做到远小人亲贤臣有多不易。
第二节记述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患难之时的共勉,鲍叔牙举杯祝愿桓公“居安思危”,也是当面忠告。这句话对于领导者而言,告诫领导者应当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的教训和经验,以引领团队或国家走向更好的未来。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种道德教诲,敦促人们不忘过去的经历和教训,要珍惜现在的机遇和境遇,以免重蹈覆辙。本篇内容中有许多可贵的思想智慧,如众民可畏、唯政在人、居安思危等经验相当宝贵,有益后世掌权者借鉴。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上工”如何“治未病”(一)
居安思危是古代智者很重要的思想,今天我们把视角拉远一些,看看现代学者是如何理解居安思危的思想。今天分享一下万维钢解读丹·希思(Dan Heath)所著《上游: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问题》一书时“上工治未病”的内容。》(Upstream: The Quest to Solve Problems Before They Happen)。
***
中国文化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喜欢追求高“境界”。你要说一件事儿的具体做法,那也许各家见仁见智;但你要说境界高,中国文化绝对是世界无敌。而我们心目中最高的境界,是“无”。比如说战争,外国最厉害的也不过是百战百胜;咱们中国文化则认为百战百胜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不战而胜”。再比如武术,外国最厉害的也不过是某一招;中国则是“无招胜有招”。还有什么东西能比“无”更厉害呢?
“无”的境界体现在医学上,大约是《黄帝内经》中有个名句叫“上工治未病”。说最好的医生能在你的病症发作之前、在你还不知道自己会得病的时候,就把病给治好了,所以你根本就不用生病。你说这有多高端?这个高端还体现在,不但无病,而且无名。
有个著名的典故说,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的医术谁最高明啊?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其实是最高的。他总是在别人还没发病的时候就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气只限于我们家里。我二哥的医术次之,他能在症状初发的时候遏制住病情,所以他只在我们村里有些名气。我的医术其实最差,我都是看人病情很严重了才开始治,动不动就做大手术,一天天的双手沾满鲜血,用的都是猛药……结果我名气反而特别大,诸侯都知道我。
你是不是觉得扁鹊他大哥的境界实在是太高了。不受罪、效果好、成本低,如此厉害还不留名,什么医生都比不了这样的医生。你不赞叹行吗?但是你也就只能赞叹了。人们在各行各业的场景中引用扁鹊那个典故,全都仅限于赞叹,没有一篇文章是研究可行性的。
如果说你是个管理者,“上工治未病”这个道理,应该如何应用到治理国家和管理公司上呢?有什么可执行的操作指导吗?可执行的操作,你常常得问西医。
丹·希思在杜克大学研究管理学。作为一个现代学者,他没有说一些很玄妙的话让你自己去领悟,而是研究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也许能告诉你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的难处在哪,以及如何治未病。
“上游”这个书名,出自一个典故。从前有两个人在河边发现了一个正在水里挣扎的孩子,赶紧把孩子救了上来。刚救完一个,又漂来一个溺水的孩子,他们就赶紧再救这个……结果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飘来。于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人说,我不在这里救孩子了,我要去上游看看是谁在往河里扔孩子。在下游解决问题,你只是被动地做出反应,是治标不治本。你得去上游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才行。但是如果没有全局思维,没人会想到去上游看看。
希思打了个比方。从前有两个交通警察,他们的使命都是要减少交通事故。第一个警察发现一个事故多发地段,有个坡,人们容易开快车,视野还不好很容易出事。于是这个警察就把自己的警车停在路边最显眼的地方,司机远远就能看见警车,怕吃罚单赶紧主动降速,结果这个地段就没有了事故。而第二个警察的做法是躲起来,不让人看见他的车。等司机已经违章超速了,他再过去把车拦下来开罚单。
你想当哪个警察。第一个警察是治未病的,他把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他防患于未然。但是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工作。他就如同是扁鹊的大哥。而第二个警察是扁鹊:每次出去都能得到一大堆罚单,完成了任务指标,工作高度可见,可能还会立功得奖。那如果治未病都是大哥的下场,谁还去治未病呢?所以这是一个体制问题。你抱怨什么世道太黑、有关部门贪图一己私利、人性太自私这些并没有用。正所谓“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老百姓本来就看不到上游。但是我们专栏说过,“佛畏系统” ,我们需要能在上游解决问题的系统。
问题有单纯问题、两难问题和“棘手”问题 ,上游问题就常常是棘手的问题。上游问题往往是模糊的。你说不清哪里是上游,你看不到立即的反馈,你不一定知道做与不做有多大区别,你就算做了,见效也会很慢。
比如说,一个地方的犯罪率太高,你说这个问题的上游在哪?应该怎么防患未然?是应该安装更好的报警系统吗?是加强警察在这里的巡逻威慑犯罪吗?还是说要致力于教育,让孩子们长大不要变成犯罪分子呢?又或者是应该先把这些孩子的母亲给安排好,每个女性怀孕的时候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好的经济状况 —— 毕竟萨波斯基在《行为》这本书里说过,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出生之前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希思不仅仅告诉你“上游很重要”。他通过大量的访谈和调研,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数字,告诉你上游问题到底有多么重要。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的医保。美国每年投入到医保中的花费占到了 GDP 的 2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这些钱没有白花,美国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全世界最高的。不论是癌症治疗、心脏搭桥手术、膝关节置换、胯关节置换、肾脏移植等等,美国绝对是首选。但是,美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在发达国家中却排不上号。
对比之下,挪威也是把 GDP 的 20% 投入到医保上,但是挪威人民的健康水平却是全世界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挪威治的就是未病。
美国关注的是健康的下游问题,是得了病之后如何治病。挪威则是更关注上游,是让人如何不得病、少得病。挪威医保投入在上游和下游的资金比是 2.5 : 1。比如说,美国人生小孩几乎就没有政府提供的带薪产假,而挪威人有将近一年的产假。挪威的孩子在出生前后都有各种各样的福利保证,能上高质量的幼儿园,得到高水平的教育。他们自然身体更好,犯罪率自然更低!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理想,而挪威实实在在地做成了。治未病,那是真厉害。
但是治未病很难。接下来,我们会系统性地学习如何在上游解决问题。出了事情再反应,那是非常被动的。上游思维会带给你强烈的自主感,你会觉得自己正在掌控系统,这种感觉按理说应该是特别好,但其实没那么好……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万维钢 精英日课4》得到知识服务平台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