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起源: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至唐代走入民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习俗:(1)登高“辞青”。与春季踏青相对,重阳时节已经接近深秋,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凋零。此时登高游览,被称作“辞青”,而且此时登高,能适当增强锻炼,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加强新陈代谢,强健体魄。(2)赏菊,饮菊花酒。陶渊明之后,菊与酒被视为重阳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汉族古俗中,菊花就象征长寿,菊花酒也在古代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它不仅可以明目,还有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3)遍插茱萸。自唐代起,人们就认为在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或插在头上,用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节,我想了什么?诗词:在这一天,我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在这首词中,我读出来的不是沧桑,而是一种绝境中求生存的豪迈,是一种横扫千古的坚毅,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的力量。
其次,我会想到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这首诗中,我会想到我远方的朋友,问一句:你在他乡还好吗?天凉了,记得加衣裳。
我还会想到·····
我又是如何度过重阳节的呢?
原想着今天九月九日,体育场会有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打算去体育场快走,顺便照几张壮观的图片。
可是早上5:00,C就呼吁到森林公园骑行。于是,5:40,外面的天微亮时,我们便出发去森林公园。可是当我们走到车管所时,C说:今天重阳节,不如我们去浚县山登高望远吧。对于朋友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都会积极呼应的。一句“好啊”决定了我们今天的浚县之行。可惜浚县山都被围起来了,想要登山势必登天。让我想起了: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而我们呢?山不转水转,不能登高望远,就直接到更远一点的地方。于是,我们由古街到老城墙,由西关沿运河折返。
下午,老禹说要陪我出去玩。去哪呢?他提议去欧阳书院,因为欧阳书院虽是滑县的一道风景,可他还没去过呢。而我前几天尽管去过,但由于当时那里的菊花并未盛开,今天也想去看看盛开的菊花。于是,意见一致,带上无人机,欧阳书院,走起。
欧阳书院,本来就很美。不说外围的大气磅礴的欧阳修雕像,也不说它毗邻于的巍峨壮观的明福寺塔,单是书院的美,就足够我们消化了。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前院是一笔一画皆有神韵,后院是一草一木,亭台楼榭,都渗透着一种艺术美。尤其是国庆期间,菊展的布局更增添了书院明艳动人,也吸引了很多远近的游客。
我的重阳节,就这么在朋友陪着登高望远中,在老公陪着赏菊中度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