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号挑战第十六天】研学到底研什么

【2号挑战第十六天】研学到底研什么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3-03-15 22:21 被阅读0次

今日的研学活动,上午看话剧,下午去三苏祠,可谓满满当当。

昨晚布置了游学的前置作业:查找苏轼和三苏祠的资料。从孩子们今日现场的反馈看,前置作业完成得并不好。

看《苏东坡》话剧,从乌台诗案到被贬黄州, 再到惠州与儋州,这是苏轼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因为没有前期知识的埋藏,预习作业的储备,孩子的欣赏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知道,谈不上什么理解,当然也看不懂话剧的内涵,因此部分同学越看越无聊,就开始搞东搞西。我后面有一个二班的孩子,似乎对苏轼很有研究,每当话剧里出现了诗词,他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整个观看过程,我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投入与生长。这样对比,更凸显了前期知识积累的重要。三苏祠里举行祭拜仪式,小朋友找不到任何庄重的感觉,更别说文化的传承。观看三苏祠里的“三宝”也就是停留于表面的好奇。

研学,到底研什么,怎么研呢?

本次的主题是苏轼,看话剧,拜三苏祠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载体和路径,真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值得仔细推敲。

从学习内容上来说,既然主题是苏轼,目的仅限于了解苏轼是不够的,应该围绕苏轼这个人,去研究他的诗词与人生,从中获得文化的传承,审美素养的提升以及苏轼那种豁达人生的启示。这样的研学前期应该有大量的学习。做好学习计划,阅读苏轼的诗词,再读苏轼的传记, 并组织班级读书会进行分享,然后才进入话剧的欣赏,孩子们就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苏轼,理解当时的那个社会,理解人生困顿时如何做到乐观旷达。

从学习过程思考,前期学习及时反馈,研学当日给足时间沉浸式体验,分享,讨论,总结,及时输出收获,学生才会真的研出生长点。匆匆忙忙跑一天,然后交回一个手册完成任务,学生停留于浪漫感知,却无法进入精确思考。

从研学的育人目的看,这个过程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自然融合,我们在反馈和评价中,也涉及到了学生行为习惯和品性养成。但是关注得还不够。比如学生在公共场所怎么尊重他人,怎么遵守规则,怎么提升研学的效率,怎么与人沟通与合作等等,都需要小朋友花时间讨论,制定成研规则,在实施过程中反思规则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再进行调整。单纯地依靠讲道理或者学校制定好规则,只需学生遵守,是两种不同的学习路径。前者是学习过程,后者是遵守规定。

研学的后续反思,还需要时间和小朋友一起研究讨论。学校活动多本是好事,也造成了另一个不足,就是时间不够用,好多事情该做而没有时间做。三十分钟课堂,切换的节奏就快,加上各种活动,学生难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写一写文章,浮躁之气成为常态也在所难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取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号挑战第十六天】研学到底研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hr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