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作者之间理解的误差
有一位文友(天下雨水)说:“读文,以体会作者之意。然,自己非作者,终不达作者深意。写文,表达自己意识。然,读者非自己,无法完全理解。”
我们学习物理的时候都知道,度量是有误差的,是免不了的。同样的,我们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在解释与理解之间,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中间总是会有一些误差。
不是发生了很有趣的这么一个事情吗,有老师出题,以某一位写作者的文章来做阅读理解 ,所提出的问题,连写作者本人都说,太难了,如果让他来回答,他也没有把握。
作者写文,本来表达的是某一个意思,而出题老师,却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或者是关注点不同,或者认为重点和中心思想不同,总之就与写作者本人理解的不完全一样。
有道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的人,想要表达的是某一个意思,而听的人,却看到了另外一个意思,听到了某一个讯号。这个时候,一个表达,一个理解,就产生了差距,也可以说,产生了误差。
误差在所难免。如果作为读者,如果想要正确的理解写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就要仔细看,仔细思考,甚至要多读几遍。当然,如果在写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之外,还能够悟到更多的东西,那就是意外之喜,值得高兴。
而如果作为写作者,那么,就在表达的时候,要表达清楚明白,不要让人产生歧义,不要让人误会,尽量地不用歧义词句。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文字有光明气象,光明之下,就能够看得明白,清清楚楚,那样就几乎没有了歧义,也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自己与读者之间的理解误差。
总的来说,我们无论是说话或写文章,还是作为听众或读者,都要注意交流与反馈。交流,可以消除歧义,澄清误会。反馈,可以看得更多的不同的理解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