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尊敬的并且佩服的一位朋友,突然给我发来信息,讲述他家先生和儿子之间的一些矛盾,并且希望我帮忙出点主意。
这个情景让我想起来了最近和舒雅一起聊天讲到的事情。
舒雅家的先生是一个一直在外面工作蛮忙的人,回到家,也有很多的朋友请他喝酒,所以基本上很难有机会照顾孩子。
有一天早晨,他突然心血来潮,给孩子做了他认为孩子应该会喜欢吃的早餐。结果孩子看了以后说不饿,不想吃,这个时候心里头已经憋着一股气了。然后又因为一个事儿,大发了一顿脾气。
明明是为了讨好孩子做的一件事儿 ,结果却变成了相互之间互相伤害的一件事儿。
再回过头来想一想:
做这件事儿是孩子让你做的吗?不是的,是自己要做的
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开心,目的达到了吗?没有不仅他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
后面如果碰到类似的事情,还会做吗?基本上当父母的都会傻傻的去做,因为父母一般都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
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是个大孩子,你要让一下小朋友。结果很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跟我们自己的孩子在沟通在交流的时候,常常忘记了自己是个大孩子了;我们常常只记得自己是爸爸是妈妈,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忘了让让那些小朋友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都会有一个还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那个孩子有可能是自己,那个孩子有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抚养的孩子;表面上我们总是在和那个我们正在抚养的孩子进行着拉锯战,表面上我们正在让我们抚养的那个孩子,正在一点点的变得日益完美,其实那正是一个我们自己正在成长的过程。
很多人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犯这个错犯那个错,全都是因为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之中有了一些坑洞,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之中,正在填补而已。
比如说,因为自己在小的时候没有学过钢琴,有一个钢琴梦没有完成,于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钢琴就成了一个家长和孩子之间永远的痛;比如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成为医生,但是没有成为,于是孩子就去苦命的上了医学院
更常见的是自己在原来的家庭中没有获得过温暖,所以希望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获得无限的温暖;心里还在常常的想着,如果我是获得如此的温暖的话,我一定会怎么样回报给我温暖的那些人;可是一转身发现,自己给了温暖给孩子,可孩子并没有对自己有任何的回报,甚至连个好脸色也不给自己,这其实就是施J受的不平衡,于是早年压在心里头的怒火,就在此时迸发,而迸发的对象,却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明明1点都不懂事儿,这是真的,你要比孩子要懂事儿的多的多,但往往作为大人的我们,却比孩子还要生气,还比他们气的长久
还更多的会认为自己没有错,全是孩子的错,这个孩子不懂事儿,不懂感恩,不懂得回报父母。
其实孩子子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孩子并不认为需要用这种形式来进行道歉,认错,感恩,那些形式都是我们大人需要的。
我一直也有这样的情结:帮助孩子做了什么事儿?你最少帮我说声谢谢呀;送孩子到学校门口,你最少跟我拜拜呀;给我发个信息,最少写个爸爸呀;早晨给你早早的做饭,最少你给我点好脸色呀
结果发现,受伤的往往是自己,人家根本不往心里去
因为做这些事情,全都是我稀嘎嘎的凑上去做的,人家有可能根本不需要。这一点我太太比我想的透多了:我不在家的时候,她问一句早晨想吃什么?想吃什么,说出来帮你做,不说自己去想办法
接下来的就是天下太平
而且还对她感恩戴德,地位崇高的不得了
想来想去,还是自己有毛病
孩子大了,他能做主的就让他做主吧
我们呢?保驾护航,不给他添麻烦,不给社会找堵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