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学到一个新的网络流行词“电子仓鼠”。
你的收藏夹里是不是有很多没来得及看的截图、没学习的课程,没看的电子书。你也不知道存的东西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总之,看到就先收藏起来再说。这个行为像不像仓鼠?
原来棒棒糖城堡里那只小松鼠欢欢是仓鼠啊!又是一个新发现哦!一想到收藏夹,我这只小仓鼠就头痛。我的微信收藏夹和手机相册早已不堪重负了,他们从2022年就开始抗议了,可是我依然我行我素,也不知下了多少次断舍离的决心,可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这个现象还有个别称,叫数字囤积。数字囤积是如何产生的呢?原因有三。
第一,本能的收藏习惯。就像囤积实体的东西一样,而且关键是在网上囤积这些数字信息是没有成本的,一不花钱,二不费力,点一下保存即可。
第二,自我驱动的学习意识。很多数字资源(比如课程、书籍)都能激发人的学习欲。大家看到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想存起来,一来觉得以后没准会用得上,二来也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毕竟存起来这个动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开始学习了。
第三,错失焦虑(Fear of missing out),因为害怕错过,于是就不停地囤积。
电子仓鼠的烦恼是信息过载。超负荷物信息反而成了负担,加重焦虑和内耗。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人提出过解决方案。比如,给文件做分类,给自己的数字资源建立一个索引目录。
有个美国的专栏作家,叫迈克尔·西蒙斯,他曾经花5年的时间,观察过很多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包括他们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制定经营策略,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这些亿万富翁是怎么获取知识和信息。西蒙斯就以此为基础,又做了其他的调研,最终给出了一套应对数字囤积的建议。
首先,西蒙斯认为,信息和知识,其实存在一个鄙视链。越是在这个鄙视链上端的,就越值得你花心思,值得收藏。而鄙视链越往下,就越不值得细琢磨,只需要看看就行。
在这个信息鄙视链的最底层,是社交媒体。注意,可不是说社交媒体里没有好知识,他想说的是,这里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概率更低。这些内容可能只是作者一时的感受,没有经过推敲沉淀。总之,干货很有限。
比社交媒体价值高的,是书籍。一本书可能浓缩了作者几年之中的精华思考。价值再高一点的,是书籍摘要,这是书籍内容的核心概括,一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再往上,是领域摘要,这比一本书更全面,是一个领域里的精华内容的浓缩。
而价值最高的,是思维模型。它不光在一个领域有用,还能迁移到其他领域,比如西蒙斯说自己最喜欢著名的“二八法则”,这个法则还在很多领域都通用。比如,搞产品研发,20%的投入能带来80%的产出。再比如,有人观察过那些号称是最有钱的20%的人,发现在这部分人内部,也存在着二八分布,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
这就是西蒙斯的分类方式。我又产生了马上去整理收藏夹的冲动,希望不是三分钟热度。
西蒙斯还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筛选知识的方法—只关注“突破性知识”。也就是那些,能够证明你之前想错了的知识。它不是验证你的想法,而是在证伪你的想法。按照西蒙斯的观点,一份反证,比一百万份实证更有价值。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反驳你的想法,往往比确认你的想法,更有价值。
我怎么感觉这个方法似乎更深奥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用的,还是按自己的思路来吧!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其实是个副产品。是你的大脑突然接收到一个外界的信号,告诉你,你错了,你不对,你过去的想法都过时了。这时你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把真相搞清楚的冲动。在这个冲动的驱使下,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跟外部信息之间的关系,不是搜集与被搜集,而是激发与被激发。按照这个标准,数字囤积问题,或许自然就解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