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929+L捷妍Rainbow+简书读写营第九期第3次作业+书

【0929+L捷妍Rainbow+简书读写营第九期第3次作业+书

作者: L捷妍Rainbow | 来源:发表于2024-06-01 03:47 被阅读0次

【0929+L捷妍Rainbow+简书读写营第九期第3次作业+书评&读后感】

请别让幼小的孩子们失去童年——读完《童年的消逝》一书有感

01

其实这一周(大宝学校的六一庆祝活动、二宝学校的六一庆祝活动、昨天一家子出去的六一庆祝活动)我都跟着孩子们陆续过儿童节、陆续体会那种久违的松弛感和轻快感!

我在想,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多幸福啊,每年六一还没到,学校和商家就提前好早做准备来热闹迎接了!

但也正巧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我读过的一本书——《童年的消逝》。

或许大家一看书名后,可能就觉得全书的基调是灰色的、有点低落的。

可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0,处于偏中上行列了,值得大家阅读和揣摩!

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世界知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

他生前一直在美国纽约大学任教,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专业——媒介生态学。

本书是媒介生态学领域的代表著作。

在书中,作者不仅指出了“童年在消逝”这一社会现象,还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这本书虽然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了,但多年来屡屡再版,一直畅销,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预言,比如电脑和互联网普及后的泛娱乐化如今也成为了现实,警醒着人们进行反思。

02

下面让我们围绕着几个小主题,一起分享我对本书的解读和体会:

【Part 1】“童年”这个概念的来源是怎样的?

你相信吗?

其实,“童年”这一概念并非天然就有,而是在16世纪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

它存在的时间很短,还不到400年。

但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来临,尤其是电视机的普及,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日益模糊,童年如今正在慢慢消逝。

作者认为,“童年”这个概念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个文化产物。

虽然具有生物基础,但是只有在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下它才有可能实现。

关于儿童年龄的划分,目前国际上和中国都遵循着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

在这部法律中,儿童指的是年龄在18周岁以下、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抚育和保护的特殊人群。

如果按照这一规定,那童年这个概念的存在还真不到400年。

据社会历史学家研究,在西方的中世纪时期,也就是从大约公元476年到1640年间并没有童年的概念。

因为那时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读写能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的。

那时人们普遍都用口语进行沟通,儿童和成人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

到了16世纪,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与我国毕昇齐名的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术,在西方产生了广泛影响。

随后,一种全新的印刷文化诞生了。

作者分析,根据阅读能力的不同,人们对成年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定义,与此相对应地便出现了童年的概念。

也就是说,成年人就是指具备阅读能力的人,儿童则是指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

印刷导致社会进入知识大爆炸时期,关于成年人世界中的很多知识和秘密被隐藏在书籍中。

当时的年幼无知的孩子只有通过识字、通过去学校读书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看懂商业社会的合同、契约等,从而顺利进入成年人的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童年”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儿童和成人在各方面也逐渐有了显著的区别,儿童有了自己独特的服装、语言、游戏和社交生活。

书中提到,到了19世纪50年代,在整个西方世界,享受童年已经被看作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换言之,“童年”不再被视作文化的产物,而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必经阶段。

【Part 2】为什么说电视等电子媒介导致“童年在消逝”?

看到这个小主题是不是很疑惑?很郁闷?很扎心?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悲观的现实,但既然现实已发生,那么我们就要面对、剖析和解决。

在书中,作者分析得很有条理、很清晰:

①、电视无法区分信息的使用权

书中阐述道,在电视机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婴幼儿、儿童还是成年人,只要视力正常,任何观众都可以通过电视机获取信息,这就使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不再清晰。

如果从传播方式上来看,电视主要是通过图像和声音传播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图像。

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看电视不需要训练,每个人都具备观看和理解图像的能力。

而且,电视机本身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每个家庭都会把它放在显眼的位置。

再者,看电视没有任何复杂的要求。

最主要的是,电视无法区分观众,所有的新闻节目、电视广告、电视剧都可以给所有的人看。

②、电视将所有的成人秘密都暴露在大众面前。

作者指出,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电视需要不断播出新鲜、刺激的信息,甚至将文化中的一切秘密挖掘出来,让所有的观众一览无余。

这样一来,电视这种电子媒介根本不可能保留住任何秘密。

既然儿童可以接触到大量关于成人的秘密,那“童年”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③、电视使成人的形象变得非常单薄。

电视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快速的、流动的、一个个图像一闪而过。

其只供观看,不需要思考;只要求观众投入情感,不需要理智,所以很多人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和印刷时代有本质的区别。

而且,为了迁就观众的口味、刺激观众的感官,电视遵循“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制片人往往会以12岁儿童的心智为标准来设置节目。

如果智力层次过高,就意味着将大多数观众排斥在外。

为了制造话题,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不断地炮制、伪造事件,至于事件的真相如何恐怕就很少有人去关注了。

同时,电视的特性也决定了它无法在事件的深度上进行挖掘。

总之,电视用图说话的本质和电视节目的商业化鼓励人们跟着情绪和感觉走,很少进行理性思考。

这就慢慢地使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儿童一个个变得像成人,成人却越来越像孩子。

在电视文化中,一切都成为了娱乐,并逐渐演变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这就使得印刷时代的高品级思维以及人们的个性特征面临非常致命的危胁。

针对这一问题,本书作者波茨曼在1985他出版的《娱乐至死》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批判,主旨意义是一样的。

03

【Part 3】“如何面对童年消逝的现状?”

读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心是悬着的。

因为我以前的两个初中女同学就是因为太沉迷于电视了,导致她们的成绩没有一次能赶上班里的,反倒“拖累后腿”了。

让我们仔细看看,针对童年消逝的问题,作者提出两个建议:

①、限制子女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时间这招的确是“快、准、狠”;

②、 细致地监督子女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内容,并不时敲打,让他们批判性地、更深层地了解媒介存在的意义。

其实能看出现代的孩子们和老师们因年龄代沟而有些误会的时候。

作者特别强调,这些家长不仅是在帮助孩子拥有一个纯真的童年,还是在培养未来的知识精英。

04

书里有一段话非常耐人寻味、打动人心——

“我们的童年之所以天真烂漫,是因为当时的成人们费尽心思地在我们的四周布满了一个保护网,将那些丑陋的、阴暗的、不希望我们知道的东西隔绝在外。”

我很认同作者的这段话,朴实的文字、严肃的基调、冷静的提倡,这些真的给予了“童年”莫大的认同和鼓舞!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此,我借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这句名言来激励自己和那些一直在防止“童年消逝”、勇敢出来保护“童年纯真”的人们!

也正如本文大标题所呼吁的——请别让幼小的孩子们失去童年!

因为,保护童年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村,保护童年就是保护我们相应的人类文明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929+L捷妍Rainbow+简书读写营第九期第3次作业+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nd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