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38

作者: 东荆河畔 | 来源:发表于2021-07-19 12:47 被阅读0次

    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大意是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出处:宋·欧阳修《滁州谢上表》:“知臣幸逢主圣而敢危言;悯臣不顾身微而当众怨;始终爱惜;委曲保全。”

    委曲求全者,古今有之。凡成大事者,无不与此有关。委曲求全者,不是源于内心的不为,而是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允许,或者暂时的不允许。委曲求全一词,多有不鲜活的一面,勉强、迁就、忍让或暂时的忍让。窃以为,为了理想、或者自身追求的终极目标,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釆取勉强迁就,忍让或暂时的忍让,待条件成就时再扬帆起航,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实生活中,一味迁就,忍让,而不论条件的委曲求全,是不可取的。

    人源于自信而产生激情,而激情又是力量的源泉。由于性格的原因,而不分主次,不分是非,置原则和客观事实于不顾,一味强调委曲求全的作用,是有害的。

    委曲求全的情形,往往来自外部,即客观条件。人们对委曲求全的理解,只看到了它的负面,即不鲜活的一面。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强调: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大意是勇敢和怯懦,是人所处的环境和地位所决定;强与弱,是在具体情况中表现出来的。以此来理解,委曲求全又有鲜活的一面,即委曲求全的生命力。

    委曲求全,不是一味的等待,而停止不前。既然,委曲求全有鲜活的生命力,那就应该扬长避短。常言道,人是活的,物是死的。如果过往之中,确有此类事例出现,何不考虑迂回方案。惯性思维,在某种情况下是有用的,在特殊场合是没有用的。逆向思维,正常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所显现的规律,是捕捉不到的,但在特殊场合是有帮助的。委曲求全,有时可以使用惯性思维,有时可以使用逆向思维。根据事物的性质,难易程度及应对方案,灵活运用,千万别一棵树上吊死。

    委曲求全,也要分清是非、原则界限。中国人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方式,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这个习惯性的养成,也不是一天二天,而是源于有人类始就有了。远古人类,相信鬼神,以鬼神为上苍,尤如西方信奉上帝一般。随着人类逐渐的成长,才开始知道鬼神是不存在的,只有相信自已,这是一种进步。但不能因为人类进步了,而否认这些阴影就消失了。现在科技逐渐发达,人们的观念才有转变。人们不相信鬼神了,又开始相信 “关系”了。其“关系” 的产生,也是源于中国农耕文化,讲究熟人社会,只要自己办不到的,就托人找关系,形成圈子文化。而人应有的能力、智识、经验,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不相信自己又成为了一种时尚。

    委曲求全,是中国文化形成的特色,但也是中国人性圆滑的写照,其固有可取的一面,又有扬弃的一面。委曲求全的过往中,没有是非、没有原则时,为了目的可以采取勉强迁就、忍让的态度。如果涉及是非、原则时,就不能忍让、迁就。人有两面性,事物也有两面性,这是唯物观点。如果非此即彼,必要的迁就、忍让不能省略,否则前功尽弃。由于性格的懦弱或勇敢的精神不够,而一味等待曙光的出现,则是主观内在的原因,不属于委曲求全的范畴,不提倡,不鼓励。

    委曲求全,是暂时的想法和一时的霸气不能实现,但丝毫不影响自身的锐气。也可以理解为是养精蓄锐的过程,待客观条件消失后,意气风发,勇往直前,重新远航是不是更有力量。当我们在太平间看到一具死尸时,表明这个人他已经死了,生命终结了,但看不到他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有人向我们提及死者生前的过往,渐现闪光点时,这个人是不是又活过来了,这就是精神的作用。用这个事例谈论委曲求全有点不妥,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委曲求全背后的东西,或呈现的效果,是不是有意外的收获。物质的东西,也是有精神的,只是肉眼看不到而已。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凡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都能找寻到本质。

    我喜欢台湾哲人劳思光先生的“问题基源法”,凡事从源头找寻,一切都有解。也正如苏东坡所言,我没有遇到过一个坏人,我所遇到的人都是好人。其实,他几次被贬都是别人想将他置于死地而后快,但苏东坡从不这么认为。究其原因,说明苏东坡品德高尚,心胸宽广,然由于这些原因而成就了苏东坡伟大的人生。

    口头上的海纳百川,人人都会,而实际海纳百川的人生,又有几人能做到。当今社会,形式上的东西,远多于实际。返璞归真,坦荡人生,离我们有多么遥远。浮躁,追逐物质享受,应该得到批评,而不是鼓励。然委曲求全者,多是在这些界面中,游荡穿梭,还乐此不疲。重新审视委曲求全,就有现代意义。我们不能忽略委曲求全鲜活的生命力,因为生命力才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力量源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谈 3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pc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