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蕙越长越大,也越来越好玩了。她在调动自己的五感认识这个世界。
昨晚萱萱姐姐给的气球,她握在手上,突然去敲哥哥的头,哥哥开始把气球反推回去,气球在兄妹俩之间窜来窜去,发出“崩崩”的声音,他俩也“哈哈哈哈哈”笑起来。一路上大人们听着孩子的玩闹就很好。回到家,气球还在他们那流转,互动,互动!
今天中午,爸爸拿着昨晚泄气的气球来吹,然后没绑带就递给蕙蕙,蕙蕙接过气球的同时,气球也在迅速泄气。“气球不见了,它到那哪里去了呢?”气球在孩子手上不见了,她左顾右盼,看看自己的手开始寻找。爸爸把气球拿过来在吸引孩子注意时吹鼓气球再如此这般递给孩子,气球无一例外“不见了”。每次孩子都在寻找,那股劲头憋住笑,也忍住没告诉她气球在哪。如此反复了三五次,蕙蕙貌似找到了“不见了的气球”,脸上的严肃笑容换上了轻松的。
这是孩子凭着自己的观察学习到了气球“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有趣,也让作为家长有了反思。真正的学习必是自己亲力亲为,我们可以从旁协助,但不可代替,“好为人师”地告诉,扼杀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在孩子问问题时,我们尽可能“懂装不懂”,引导孩子借助网络、书籍去查找资料。
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知识,大脑会给予奖赏(快乐),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比外面的人告诉“学习是快乐的”要有效持久得多。每个人都有证实性偏见,孩子有“学习是快乐的”这个偏见,她会不断创造机会去证实它,从而带入学习的正循环。好的开始,意味着好的结束。以前很奇怪犹太人为什么在给孩子读书时先给孩子抹蜜,原来是更强烈刺激孩子产生“读书是快乐的”这个偏见啊!太绝了。(现在说蜂蜜里有啥病毒不轻易抹,模仿需谨慎)怪不得出那么多人才!
如果孩子还没有上学,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学习,然后告诉他:“哪,你刚刚干的什么事就是学习,妈妈发现你很专注很快乐哦”。如果孩子已经上学,接触了“学习很苦,努力很酷”、“今天不接受学习的苦。明天承担生活的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请不加深孩子“学习苦”的感觉。作业做与不做,都母慈子孝吧!一旦发现孩子沉浸在什么事中,告诉他这也是学习,你可以很专注,学习过程可以很开心,慢慢地引回“学习乐”这边来。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她去体验,去感受“学习”这件事情。魏书生老师旨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就很值得借鉴。我们负责“繁花相伴,掌声相送”时,孩子的内驱力是不是可以起来?想起彭凯平教授的内驱力三要素“我是……我有……我可以”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