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斋丛钞 苏蕙“织锦回文”真实原因另一说之资料
在昨天所发的“苏蕙回文”一文中说:苏蕙的丈夫窦滔远戍流沙,苏蕙想念甚苦,因作《旋玑图》回文诗织在锦缎上寄给他,以表相思之情。这是最初见载于《晋书》上的记载。《晋书》是唐初房玄龄等人当时依据前人所记诸史料加工铺述而成,虽然这个说法目前很难从其他唐前人的著作中得到有力地映证,但房氏等人的记载丶当时必有所据,因此这种说法应该是非常可信的。
但是唐以后,却又流传出另一种说法:说苏氏“织锦回文”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关系被迫而写的,与《晋书》传中所说迥异。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窦滔在外做官,不把苏氏带在身边,是因为窦滔和一个叫赵阳台的女孩好上了并非常宠爱她,无论他在什么地方做官都把赵阳台带在身边随时随地地陪伴着,苏氏完全失去了爱情丶几乎到了被丈夫抛弃的地步了。苏氏为了挽回爱情,守住婚姻,于是利用自己的才思精心地写了这篇长达800余字的旋玑图回文诗织在锦缎上寄给丈夫。丈夫接得她的这条织有回文诗的锦缎后,被她这过人的巧思和高超的才艺感动了,最后把阳台送走丶将苏蕙接到官任上陪伴着自己,从此夫妇关系和睦,白头偕老。这样苏蕙完全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挽回了爱情丶守住了婚姻。现将所见到的相关资料抄录于此以广异闻: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五苏若兰〈璇玑图诗•序〉》:“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苏道贤(康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一回“贤”作“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知识精明,仪容妙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敬之。然苏氏性近于急,颇伤嫉姑。滔字连波,右将军于爽之孙、朗之第二子也,神风伟秀,……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以忤旨谪戊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僵,藉滔才略,诏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滔益忿苏氏。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苏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乃携阳台之任,绝苏氏音闻。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辉目,纵广八寸,题诗二百馀首,计八百馀言,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方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莫能解之。遂发苍头齐至襄阳,滔览之,感其妙绝,因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从礼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宋•朱淑真《璿玑图记》:“若兰名蕙,姓苏氏,陈留令道质季女也。年十六,归扶风窦滔。滔字连波,仕苻秦为安南将军,以若兰才色之美,甚敬爱之。滔有宠姬赵阳台,善歌舞,若兰苦加捶楚,由是阳台积愤,谗毁交至,滔大恚愤。时诏滔留镇襄阳,若兰不愿偕行,竟挈阳台之任。若兰悔恨自伤,因织锦字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眩目,名曰《璿玑图》,亘古以来所未有也。乃命使齐至襄阳,感其妙绝,遂送阳台之关中,具舆从迎若兰于汉南,恩好踰初。其著五千馀首,世久湮没,独是图犹存。唐则天常序图首,今已鲁鱼莫辨矣。……于是坐卧观究,因悟璿玑之理,试以经纬求之,文果流畅。盖璿玑者,天盘也。”
明•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一五:“辛亥冬,于京师见宋女郎淑真手书《璿玑图》一卷,字法妍妩,有纪云:‘……’(下文与朱氏所记大同小异,此略录)’。”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王士祯记康熙辛亥见淑真绍定二年手书《璿玑图》记一篇,备录其文于《池北偶谈》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