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心理学行业的门外汉,有幸听了中国精神分析界的泰斗-李鸣老师的精神分析课程,觉得很有意思。李鸣老师堪称是中华小曲库,心理学界的段子手。精神分析中使用到的挖掘问题、询问方式、说话逻辑等,不仅可以运用于心理咨询,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接下来将整理部分分享出来。
一、关于假设和验证的方法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访者说什么,你治疗什么,永远是错的!”
来访者都有防御,一防御,作为心理咨询师就根本看不清了来访者真正的问题。
听别人讲他的故事,作为听众,心里需要有假设,之后你去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要么确立你的诊断,要么推翻你最初的假设,推翻你最初的假设的前提一定是有一个新的假设。
比方说,你问梅林广场怎么走?“出门右拐”。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梅林广场怎么走,那你会听从出门右拐,最后你发现错了,因为你知道梅林不在那。所以你证明自己错也就是对的。如果你证明一出门右拐到了,说明你对了;如果你知道错了,应该出门左拐。当你知道错了的时候,一定是与对的比较。
没有一个人会直接告诉你,他会“拿着爱情的号码牌,要转几个弯才来”。所以,需要形成假设,你首先要一步一步地问,剥掉很多的伪装。
假设-验证-假设-验证……不仅只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个人的实践也可以如此。比如说,上面找梅林广场的例子。
二、关于“所有都”的问题
我们通常听见有人说,“所有的都”不喜欢、都讨厌,真的不是所有。
比如说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去找医生寻求帮助,他会说“我跟谁的关系都不好”,心理医生进行了仔细询问你会发现,并非是所有人,这是他表达的一种情感。
“你是来找社交障碍是吧,那你跟谁障碍呢?”“所有人。”并不等于所有人,因为他要跟所有人社交的困难,那早就活不到今天,或者早就被送到某个机构去了。心理咨询师猜测他时口欲期有障碍,最终要引导到他妈妈。咨询师问:“所以你社交障碍是跟谁?”“我只跟女性”。世界上一半人跟你没关系。“只跟几岁几岁的女性”,世界上4/5的人跟你没关系。
所以不是跟所有人,他是指所有这样的人。同理,孩子说,“所有题目我都不会”,他指的是卷子里面好多题目都不会,不是每个题目都不会,是表达了一种情感。这样的判断,可谓是心理学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