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是否可以认识自身潜意识?

作者: 水木心艺 | 来源:发表于2022-01-21 21:24 被阅读0次

        什么是精神分析?简单地说,精神分析是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当然,学习过程中理解为是关于心理的一种知识体系也无不可。

        精神分析的两大基本原则:其一,心理决定论原则或因果原则;其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没有任何心理现象是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每一心理事件的发生,都是一些先前事件所决定的。

        在心理生活中,不存在分离中断的情况。看起来我们每天似乎在过自由的生活,但是事实上受到了远超乎我们想象的许多限制。其实,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过去潜意识写下的脚本之下。

        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存在有一种个人自己并不知道、有意义的心理历程或潜意识,在我们内心所经历的大都是潜意识的活动。如果能够发现潜意识的原因,心理生活表面上的非连续性就不存在了,因果联系和顺序就立即显示出来了,事实上,这种因果联系存在于心理历程的潜意识部分。

        碎银在学习精神分析时把精神分析的两大基本原则概括为决定论原则和潜意识存在原则,并且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提出了问题:任何人是否都不能通过自己来认识自己的潜意识呢?毕竟思维是意识的功能。如果主体可以认识自身的潜意识,这又是如何可能的呢?

        关于主体是否可以认识自身潜意识这个问题,国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我似乎在打坐的时候有过一点答案。因为在打坐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意识有点难以集中。在静坐的时候,总会把意识集中在一个点上,比如心跳、或者呼吸等,但是每当我发现自己的意识已经严重脱离集中点的时候,那时候我的意识已经严重跑偏到脑海里浮现的这件事情上面。是否可以理解为,我发现的意识跑偏之前的那些微弱意识就是我自身的潜意识呢?以前我一直没办法对宗教所说的因果做一个很好的解释。直到后来才有了一个能让自己觉得差不多的解释。我自己感觉因果其实就是一种平衡,而且总有一些能量来保护这种平衡。就像苹果熟了掉在地上,地心引力就保证了这种平衡。如果地心引力没有被发现被定义,那么这种力量就又成为了一种神秘力量了。而且这种平衡很难打破。必须有极高的条件才能突破这种限制平衡的力量。

        青年画家子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潜意识可以和宇宙链接,通过磁场共振最终达到所思所想,人类处在三维空间思维模式是有局限的,这个空间是有因果定律的,一旦突破就不会被因果束缚,佛家就是修这个。

        正在修读心理咨询硕士学位的刘帅说: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自我与镜像自我的问题,幼儿在生长期和成长期的过程中会形成镜像自我,而完美镜像自我是自恋的形象,会带来激励亦或是挫折。

        潜意识是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通常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冲动、童年心理印记、环境熏陶、观念、人格等一系列因素。

        心理学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很混乱的阶段,就是各种概念之间的内涵和外延的混淆或费解,以及学术概念与日常用语之间在理解方面的相互干扰和冲突。所以,如果要在心理学层面上有效地交流,那么就要对术语有相应统一的理解。语言的准确含义总是与一定的语境相关,因此语言一般不能脱离语境。

        潜意识蕴藏着我们一生有意无意、感知认知的信息,又能自动地排列组合分类,并产生一些新意念。所以我们可以给它指令,把我们成功的梦想,所碰到的难题化成清晰的指令经由意识转到潜意识中,然后放松自己等待它的答案。珍惜原来潜意识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断输入新的有利于积极成功的信息资料,使积极心态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最具优势的潜意识,甚至成为支配我们行为的直觉习惯和超感。

        影响一个人潜意识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想像、不断地自我确认、不断地自我暗示。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大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会发散出比任何东西都还要强的吸力,对整个宇宙发出呼唤,把和你的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过来。

        如何与自己的潜意识链接?需要不断地觉察自身。其实,我们的感情与情绪更是与潜意识密切相关,甚至是潜意识的代言人。我们身体里一些最重要、最复杂的部份,例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都是由潜意识完全控制。

        与潜意识链接最容易的方法是做深呼吸,然后觉察自身——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感觉上,甚至感受到心脏的跳动,想象那里就是潜意识的中心,像是对着心中一个人说话般,与它对话。这样的对话,可以说出声来,也可以只是在心里进行。若觉得找不到身体的感觉,可以直接把一只手按在胸口,那那里直接当作作潜意识亦可。与潜意识沟通,在开始和结束时,都应对它说谢谢。在沟通过程中,每当它给你回应或者讯息,也应先说声谢谢,再继续下去。这样,潜意识会知道你肯定、接受、认同和欣赏它的工作,会更乐意与你有更多的沟通。每天坚持做这样的与潜意识链接和沟通的工作,就会对自我有更全面的认识。   


碎银《精神分析入门》读书笔记

第一章主要讲了精神分析的两大基本原则,我将它们简述为:“决定论原则,潜意识存在原则。”决定论原则可以说是牛顿的哲学观在心理学上的应用,牛顿的哲学观可以被描述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原因也还有其自身的原因,以此类推,以致无穷。”既然我将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意义上的关联,那就不得提一下牛顿机械论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动的动者,第一原动力”的问题。在精神分析中,它被称为“力比多”,可以简单的将它描述为性驱力。在这里,我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正如那些温和的怀疑论者所做的努力一样,这样的解释是否合法?它的理论前提又设定在哪里?我当然可以对它的整套理论存疑。但这样的反思却使我得到了另一个貌似坚实的基础,正如其他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前提是自然现象的存在一样,心理现象的存在也成为一众努力试图描述它的学派的基础。到这里我可以将精神分析的努力描述为一种对心理现象的解释描述的努力,这也正是其他学派在做的事情。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的使用无法脱离语境”一样。我也自然不希望我的学习成为一种盲目的,无意义的,单纯用来填充空虚的行为。那么自此,学习这本书的基本情境便已构成了。我将会带着如下的问题去在学习的路上努力探索答案。心理现象包含哪些范畴?各自之间的联系是怎样建构的?如何检验一种理论描述的合法性?不同理论假设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最终的目的是否是完成对心理现象的概念上的本质把握?

提起第二个关于潜意识的原则,我在这里会有一些个人的联想。记得在早先的学习当中曾听到过,胡塞尔和弗洛伊德都曾听过布伦塔诺的有关意识的意向性的课。我不禁设想,正如胡塞尔专注于研究意向性的成果导致了现象学的出现一样,是否潜意识的起源也传承于意向性的研究,只不过是方向上转去研究意向性之外的结果。抛去这些八卦的内容不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给意识画界,或者用现象学的说法“悬搁”意识的方法来认识潜意识?如果这种方法正是精神分析用来识别潜意识的方法,那么一个悲观的结论就出现了。任何人是否都不能通过自己来认识自己的潜意识呢?毕竟思维是意识的功能。如果主体可以认识自身的潜意识,这又是如何可能的呢?

起初我以为自己陷入了一个逻辑悖论,但当我真的一部分,一部分的去悬搁意识的功能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情绪这种现象正是前意识(这里的前意识是指发生在意识认识之前)的产物。这里显然又有一个问题,我的这个观念,究竟是意识对情绪的处理结果呢,还是来源于我读过《存在与时间》的经验产生的内化的习惯性联想的结果?但从结果的另一个层面来看,好像存在着一种将意识的经验内容悬置后的先验逻辑存在,或者应该称他为本质直观呢?似乎我们不仅仅可以将意识的形式悬搁,情绪是否也可以如法炮制呢?通过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来说,情绪也是有一定的后天习得的成分的。那么能否也对情绪去进行一种源初的情绪与习得的情绪的区分呢?它们各自与意识和潜意识的交互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眼下看来,如上的问题都不是我现阶段的知识与经验可以解决的。想到这里,我不免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相关文章

  • 主体是否可以认识自身潜意识?

    什么是精神分析?简单地说,精神分析是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当然,学习过程中理解为...

  • 元认知学习策略

    元认知 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

  • 现象学

    认识如何超越自身去准确地切中它的客体。认识在所其有形态中都只是一个心理的体验,都是认识的主体的认识,而认识的对象却...

  • 最重要的不是头脑,而是身体潜意识

    用内在评价体系认识自己的人,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动机来自身体和潜意识,不太在乎外界的评价。 用外在评价体系认识自己...

  • 求职,应聘!如何从找工作中找回自己?

    找工作就是在做选择。 选择的结果源于对自身的认识是否精准,是否了解到自身的真实需求。在找工作的时候,有...

  • 516.我们永远都无法认识主体

    “我们永远都无法认识主体。”当我看第三遍时终于理解了这句话,换句话说就是主体只能认识客体。在主体认识主体时,此时的...

  • 同一客体,不同主体,其结论迥然不同

    文/金之广 主体和客体,属于哲学范畴。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客体制约主体,同时主体反映客体。另...

  • 认识潜意识

    【时间】2022.05.04-05.11 【姓名】 【第七课】认识潜意识 【分享】 1.当我们能够正确的认识潜意识...

  • 亲子共读|好好爱自己

    【身体可以变成一个进入本体状态的入口。在本体中,主体和客体融合为一。】 先百度一下主体和客体的概念,主体指认识者,...

  • 感想 || 认识自身

    认识自身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得到:极简老子》 很赞同一句话!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主体是否可以认识自身潜意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ae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