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先进第十一》08:圣人缘何也有杞人忧

《论语·先进第十一》08:圣人缘何也有杞人忧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2-23 09:10 被阅读0次

《论语·先进第十一》08:圣人缘何也有杞人忧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横看竖看,人生都是一场修行。

只要还食人间烟火,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永远都是一本正经。

史料记载,鲁哀公十二年,也就是孔子六十九岁时,他的儿子孔鲤死了。鲁哀公十四年,也就是两年后,孔子七十一岁时,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死了。前后也就两年,孔子他老人家连续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是自己的儿子,另一个是自己的高徒。多强的意志力也压不住心中的悲声。

“噫,天丧予,天丧予”。

哎呦喂,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这是上天要夺我的命呀!

老先生这话怎么理解,都和农村妇女哭丧没什么分别。圣人所有,不过是上上智。于孔子而言,这智慧也是终其一生好学不已的结果。这上上智哪里能抗过亲亲情?

孔子所忧到底是什么?

一、天将丧己

孔子不懂基因,但他内心里对于孔鲤的死,还是有着不同的感触的。

四十岁上下,是个很容易出问题的年龄段。网上一个麻将爱好者,在新年悲凉发帖——经常在一起打麻将的四个人就剩自己了。

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一文中写道:“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儿是经常发生的”。

不同的是,作为人之常情,我们身边的人,特别是我们所日常亲近的人的突然故去,常常是更容易让我们对生命无常产生切肤之痛的。对于孔子而言,也是这样。或许他老人家对自己的生死已经置之度外,超然看淡了。但儿子孔鲤的死,还是会无限真实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时日无多。

如果说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孔子,已经多少对生命苦短有了感慨的话。孔鲤的死,从生命有限角度让他更加深了对自身传道使命的紧迫感。而颜渊这位最有可能承袭孔门道统的弟子的不幸早死,让他对生命有限与使命无限之间的冲突产生了强烈的无力感。

二、道将无传

颜渊之死,之所以这么深切的触动孔子。原因在于就弘道而言,再没有比颜渊更合适的人选了。而对于已经七十一岁高龄的孔子孔子而言,在没有什么机会培养出第二个颜回了。

从弘道的角度看,颜回有两大其他弟子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好学。鲁哀公问“弟子数位好学?”孔子直接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颜回的好学体现在不迁怒,不贰过上,体现在“终日不违,若愚”上。不仅如此,孔子就鲁哀公的询问,直接下了定论:(颜回)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言外之意是说,颜回之外,众弟子之中再无好学者了。

颜回的第二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对于“仁”的实践。孔子夸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说,只有颜回能够做到内心三月不违仁,其余的弟子能坚持一天两天的不多,能坚持一个月的便没有几个了。

要知道,孔子所说的可是“三月”,三在古语中表示的多,也就是说,颜回基本上能做到心不违仁。

孔子终生所实践的,也不过就是这个“仁”字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颜回不是一般的弟子,而是孔子精神生命的延续者和传承人。颜回的不幸早死,在孔子看来意味着道将无传。

孔子作为“天之木铎”,道将无传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

有趣的是,若干年后,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打破了圣人之忧,冷静地说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至理名言。曾子和子贡分别从僵化和神话两个角度推展了孔子的学说,子思组织众人编纂了《论语》,孟子、荀子成为发扬其学说的重要推手。汉儒董仲舒将其搬上政治舞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学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学说。再后来,天下读书人前赴后继,儒生成为中华精神的脊梁。张载、朱熹、王阳明等一连串的人物,让儒学渊源流长,浩荡成一条永不枯竭的文明之流。

圣人缘何也有杞人忧?亲亲情而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无法躲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先进第十一》08:圣人缘何也有杞人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uq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