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野仙踪》到当年明月
小时候看过一本《绿野仙踪》。这部《绿野仙踪》不是桃乐丝在OZ国的那部历险记,而是清代李百川先生写的神魔小说,内容涵盖了市井、修仙、剑侠、时政。
小时候不懂事,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只是拿它当《西游记》来看。现在想想看,它融合了历史小说、神魔小说、武侠小说、世情小说,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实未见过其它同类的小说。
后来回想得起来的,比之仙魔的光怪陆离和天马行空,就是邹应龙躲雨遇袁太监后参倒严嵩一幕,写的精彩绝伦,生活气息十足。如同当时的情景就在眼前一样。
故事以当时朝野为严嵩父子把持为背景,严嵩得其子严世藩之力为智囊,权倾朝野,残害忠良,贪墨横行,而嘉靖皇帝偏又宠信于他,言听计从。
小说里讲述的就是这个背景下,御史邹应龙送亲躲雨,偶遇袁太监,袁太监是宫中有势力的人物,他倾慕邹应龙的才学和名声,倾心结交,邹应龙看其诚恳,也就和盘托出自己想要弹劾严嵩一事(此处过于小说戏说,交浅言深,不似宦海所为),袁太监深谙当时宫廷内情和嘉靖的心思,遂为邹应龙出谋划策,教其参奏严世藩,意欲去严嵩羽翼,损其根本(此大纵深谋略,袁太监知此,当为神人)。另一方面又托司礼监乔公公为其传递本章,再又嘉靖皇帝欲问天意时,示意扶鸾的蓝道行明示严嵩父子的恶行(此处过于顺利,以蓝道行的结局来看,他断不会为了袁太监一句托付或心中不平牺牲自己)。后严世藩被百官参倒,严嵩遂倒台。小说至此情节流畅,天衣无缝。
现在回想起来,情节的起因是邹应龙遇袁太监,而邹应龙并无袁太监所说的纱帽气,作为一个前科状元,谦恭低调,并不自视为高,而肯折节与宫廷内侍结交,说穿了就是邹应龙性情中没有阶级差异。(此处小时候看不明白,按照以往士大夫的气节,这是断不可能的,当时就想,或许当时太监内侍也是权倾朝野是不可得罪的大势力,毕竟历史上这样的太监也不少,士大夫跟在权阉后面跪舔的也不在少数,可就邹应龙这种品格能这么做,如此构思,实在有不妥之处,想想杨继盛、沈炼等人的气节风骨)。
再后来看当年明月老师《明朝那些事》写这一段,虽然没有《绿野仙踪》小说来的情节细腻,曲折跌宕,却更加合情合理。
《绿野仙踪》这一段参倒严嵩一族的主角是邹应龙,徐阶只是推波助澜,而在当年明月老师的故事里,徐阶才是整个情节推动的主角,严嵩倒夏言,迫害正直朝臣无数,而徐阶不声不响,闷声一步一步做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皇帝影响力,徐缓图之。
这中间帮助他的人很多,有为了探路参奏严嵩的吴时来等三人,也有借扶鸾直斥严嵩父子祸国殃民的道士蓝道行,而蓝道行最后直到被迫害致死也不肯攀延一人,这肯定不是乔太监随口托付就能办到的,这几乎是一帮死士。
而明月老师给出来的理由是,这不是出于徐阶的人格魅力或他逐步扩大的权势影响,而是他们都有同样的信仰,心学,也就是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之学。他们更像是一群地下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或许从不曾相识,或许从不曾相知,却为了同一个信仰走到一起,心学,为了同一个目标舍生取义,倒严。
当然,最后他们成功了,如果单从这一历史片段来看,这是心学的胜利,它很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致良知,几乎是阳明先生跨越时空操纵了这一切。
窃以为,实则不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一切的天衣无缝和水到渠成都离不开一个人的背后策划,那就是徐阶,是他组织和推演了整个的倒严活动,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他学会了两件事,一件是变通,一件是妥协,变通是为了换条能最终达到终点的道路,而妥协,是为了积蓄力量,躲避锋芒,这才是存亡致胜之道,这个不是心学所能教会徐阶的,这需要在反反复复的政治斗争去感悟,去体会,心学给的只是一个光明的方向,心学不是兵法,而徐阶很好的利用了心学这个武器,一方面他利用心学聚集了志同道合之士,另一方面他需要一个信仰去支撑他向前走,在黑暗中走向终点。
在《绿野仙踪》是天意,在《明朝那些事儿》是阳明心学,是权谋,是极致的人性斗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