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9月18日,我居住的地方开始断续下雨,到了19日,更是从早下到晚,直到现在,也就是20号上午,还在时断时续地下雨。
这之前,是曾经阴雨十天左右后的一连十个大晴天,每天都是艳阳高照,午后到阳台上去就会觉得空气如烧烤过一般,刚换掉的夏装重新穿上才觉得舒适。好在一天中最热的不过是午后时段。
自8月末起,阴是阴,晴是晴,倒也“黑白分明”。
前面的降雨成功地打掉了秋老虎的威力,近两天的降雨则成功地把一连十个晴天带来的升温势头压了下去,二十摄氏度左右的气温让人感到格外凉爽。
看天气预报,明天会转晴,不影响中秋节赏月。老天倒也善解人意。
果然如老话所说:只要初一晴天,十五就不会有阴雨。初一和十五的气象呼应非常有趣。
昨天午后雨势增大时,我顺手发了个感叹雨越下越大的朋友圈,然后有不止一位外省的文友跟我说他们那里要么还像夏天一样热,要么还是在顶着大太阳生活。
虽然大家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居住在同一个国度里,但是头顶的天空并不一样,既阴晴不一又冷热不均。
自从网络发达以后,更容易体会到世界之大与各地的不同。
当我住的地方春暖花开时,东北地区的朋友却在熬着漫长的冬季;当我住的地方感觉寒冷时,地处南方的朋友却在消磨着夏季的余热。
怪不得网友们在网上聊话题时,会有人说明自己的坐标——坐标不同,经历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
因此,各各不同的人们最大的共识是“求同存异”——每个人都是人类群体中的一分子,自然会有共同的东西;身处不同的生活环境,人与人自会有诸多的差异。
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家庭的人,也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
由此可见,“同”是宏观方面的概括,“异”是微观方面的表现。
因为有“同”,人们才能共处尘世;因为有“异”,人世才会丰富多彩。
只要“同”,人类社会就会失去活力;只看“异”,人类社会就会互撕分裂。
那么,中国人自古向往的“世界大同”与如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能否实现?当然可以实现。
无论“世界大同”的“同”,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都是指宏观方面的“同”,必然允许微观层面的“异”存在下去。
举个浅显的例子。如今健康饮食是大家的共识,大家的“同”就在于饮食利于身心健康这里,而具体到个人喜欢吃什么口味的菜品则存在差异,这种个体的差异在健康饮食的原则上,自然无可厚非,可以存续。
往大处想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各国的民俗与文化存在差异,可以各自保留下去,但是在宏观方面则要达成共识,捍卫人类共同的利益而非部分群体的利益。目前新冠疫情阴影不断,团结抗疫当成为最新的国际协作主题。
凉风习习,路上的车辆、行人在今天多了起来,毕竟就要过节了,这个节还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盛大节日——中秋节。
此时的我,只想问候一下各地相识或不相识的同胞:你那里的天空还好吗?
无论你那里是阴是晴,无论你是否能够看见,我们都知道明晚自有一轮充满温情的圆月,不在天上,就在心头。
正如古人所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摘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英写于2021年9月20日,八月十四,周一巳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