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我们上班的人为什么不能请假不敢请假?自从所谓的制度制定以后,看到那么多条条款款制定都是伸向我们的工资口袋,我们越发觉得我们的生活不再可以有自己决定,也有了公司里上班的身不由己迫不得已的精神压力了。甚至于请假这样的事也是不允许太过多的,可是,我们的工作对象就不同了。这不,今天一个就是说这两天心情不太好需要回家调整两天的请假理由,我开始还在犹豫中,哪知道加了一条不让拿手机出去就立马情绪绷不住了哭哇哇,一下子就没辙了只好给他开假条。这一次又刷新了我的观念,原来心情不好也可以请假,只要是他们来请求请假的不给批是不可能的,因为立马就会以这样逼你的方式结束他请假的程序。当然,这个的家庭情况确实让他挺难的,所以我也在想是什么让他会在不同的时候有这样的表现呢?原来去追溯一下是这样的。
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重要台阶:0-3岁:情感抚养3-6岁:性格教养。6-18岁:能力培养。18岁以后:自我修养。而,我们上文所说的“共情能力”培养给予无私的爱与温暖,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恋关系。这一点指代的是0-3岁,得好好照顾孩子,抱抱他,背背他,爱护他,这样孩子才能对外界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情感得到抚养。而,等到孩子3-6岁,就得学习恰当“立规矩”,这是孩子性格教养的关键时期。这时,父母应当对孩子的坏习惯、过分要求和不合理行为上进行有效的引导。
“其实,一个人来到世上以后不用太久,只需经过两个六年,心理模式就已展露雏形。到第三个六年,人就已经可以胡作非为了。如果一个人十四五岁就开始犯罪,其心理问题一定源于人生的第一个六年。”诚然如此。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既要有爱的包容,也要有必要的引导和纪律,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既有爱心又有责任感的人格。
想要养孩子有人性、懂感恩,那么请好好爱孩子。特别在孩子三岁前给予他们温暖的怀抱、亲密的眼神、耐心的陪伴,这些简单而平凡的行为,正是孩子形成共情能力的最初动力。
有时候挺矛盾的,拥有太多共情力会无形中背负很多他人的情绪到自己身上,就如同这孩子,我后来想想他真的挺不容易的,要请个假怎么了放就是了。无端的附加条件让人也挺纠结互相都不舒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