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1(静心而论1197):
初“识”李清照(二十三)
战乱年代保文物
世事如梦里花开,总会在时光里凋落无声。大宋河山摇摇晃晃,最后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位曾经的天子娇子,被金人掠走,成为了阶下囚,北宋历史在人们的叹息声中悲情落幕。
河山万里,风雨飘摇,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几杯浊酒,沉沉醉去,沧海已成桑田。在靖康元年年底,李清照和赵明诚两人对于金军再次进攻汴京而感到惶恐不安,看到战火所到之处,几乎寸草难生;他们在叹息悲伤江山难保的同时,也担忧收集多年的古玩书画,该何去何从呢?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要运送那十五车精挑细选的文物,也很不容易,何况是在战乱年代,从青州出发,先到东海再过淮水、长江最后到达江宁,时局动荡、盗贼纵横,李清照一个人担当押运文物的重任有多危险,可想而知,她一路上水陆并行,艰辛倍尝,终于安全将文物运到了江宁,夫妻俩在乱世之中团聚,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可令人遗憾的是,青州归来堂剩下来十几间屋里的文物,却因兵变而化为灰烬。赵明诚虽说得知多年的心血,大部分毁于一旦,尽管无比心疼,但他没有一点责怪妻子的意思,理解了在这个动荡的局势下,那样一个弱女子冒着多大的危险,而保存好这些文物,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家乡沦陷,金人南侵,战事还在继续,此时李清照写了一首六十字的词《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她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漫漫长夜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心情也郁郁不欢,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还能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为了报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儿与月影也是相互相映照。 简便的宴席,虽然菜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
花光月影宜相照,良辰美景,何不沉醉!但家乡沦陷,只有在梦中归去;那既然在这明媚的春天里团聚,何不着意过今春?但是天生敏感的李清照,就连夏夜雨打芭蕉也会牵动着她的心,让她发出感慨,她听着南国的雨声,不能恬然入睡,而是倍感伤心, 因见雨打芭蕉,触景伤怀,使得李清照想起失去的家园,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更加无法入睡。在这种场景下,词人写下了《添字丑奴儿·床前谁种芭蕉树》这首词,以表达她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芭蕉叶叶心心能舒展,可是词人却舒展不开她的眉头;这首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含蓄蕴藉,语言明白晓畅,韵律参差错落,体现出李清照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特点。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李清照此时身在江南,这个才思蹁跹的女子,烟雨画廊,小桥流水,东篱赏菊,踏雪寻梅,都应在了她的笔下风情万种。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龙涎香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这⾸词写秋景,寄乡愁,依词中“仲宣怀远”和“莫负东篱”两句,这⾸词⼤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时间⼤约是公元1128年(宋⾼宗建炎⼆年),那时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 (此首词写作时间尚有争议,有⼈认为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当时赵明诚已去世,“茶苦”和“梦断”⼆语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