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书名:《了凡四训》
作者:袁了凡
阅读范围:第64~65页。
主要内容: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他一头牛作为酬谢,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拯救掉到水里的人了。”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高尚的,指路接受一头牛是不好的,但孔子却赞赏子路而贬斥子贡。由此可以知道人们做善事不是看现在的行为,而是看流传下去的弊端,不是看一时的效果,而是看长远的影响,不是看自身的感受,而是看对天下的作用。现在看来是一个做善事的行为,但其延续下来的结果却是害人的,那就是表面看像善事但其实却不是善事;现在的形势虽然看上去是不好的,但是延续下来的结果却可以帮助人,那就是表面看似乎不是做善事但实际上就是做善事。不过,这还只是就其中的一个部分来讨论而已,其它比如有些事像是不义但其实是有义的,有些事像是无理但其实是有理的,有些事像是不诚信但其实是诚信的,有些事像是不慈爱但其实是慈爱的,都应当仔细抉择。
什么是偏善和正善呢?从前吕文懿公刚刚辞去宰相,回到故乡,国内的百姓都非常敬仰他,他的名望如同泰山北斗一样高不可攀。有一个乡亲喝醉酒后辱骂他,吕公不为所动,并对他的仆人说:“不要和喝醉酒的人计较。”之后关了门不予理睬。第二年那个人因犯了死罪而被捕入狱。吕公才懊恼地说:“假若当时稍微与他计较一下,或送到官府惩治,就可以通过小小的惩罚起到大的警戒。我当时只想到心存仁厚,不予计较。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以行善之心却做了坏事的例子。
所感所思
读了这两页内容,其充满了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极大的启示。
1.对善的评判标准和思考。从子路接受牛和子贡拒赏金的事例中,孔子的态度让我们重新审视善的评判标准。在传统观念中,子贡拒绝赏金似乎更符合高尚品德的定义,而子路接受一头牛则可能被视为贪婪。然而,孔子却赞赏子路,这背后是对行为长远影响的考量。这种观点打破了我们对善的固有认知,让我认识到善不仅仅是当下行为的高尚性,更在于其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引导。如果一个善举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同样有益的事情,即使这个善举在表面上存在一些瑕疵,它也是具有极大价值的。相反,一个看似高尚却无法被大众效仿,甚至可能阻碍他人行善的行为,可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善。这使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慈善行为,有时候过度强调纯粹的无私奉献,可能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认为自己达不到那样的境界而放弃行善。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更加包容、考虑长远激励效果的善的评判体系,或许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和公益事业中来。
2.偏善与正善的辨别。吕文懿公的事例则进一步阐述了偏善和正善的区别。吕公以宽容大度对待辱骂自己的醉汉,本是心存仁厚之举,却没想到因为没有给予适当的惩戒,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最终导致他犯下死罪。这表明,即使是出于善意的行为,如果没有全面考虑其后果,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谓的正善,应该是在当下既符合道德准则,又能对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行为;而偏善可能只是在某个方面或者短期内看似是善的,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却是有害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过度溺爱孩子可能是一种偏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在未来的生活中难以独立面对困难。因此,我们在行善或者做决策时,需要更加谨慎地思考其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不能仅仅凭借一时的情感或者表面的道德观念来行事。
3.对道德行为的全面审视。文中提到的“有些事像是不义但其实是有义的,有些事像是无理但其实是有理的,有些事像是不诚信但其实是诚信的,有些事像是不慈爱但其实是慈爱的”,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行为的复杂性。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表面现象来对一个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而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长远影响。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时,要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速且复杂,很多事件往往被片面解读,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道德判断。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事情的全貌,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一个行为的道德本质。
《了凡四训》这部分内容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对善与道德的理解,提醒我在生活中要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以更加全面和长远的眼光去践行善举、评判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