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牧羊曲》响起吋,会想起电影《少林寺》;当《偷功》响起吋,会想起电影《太极张三丰》;当《男儿当自强》响起吋,会想起电影《黄飞鸿》系列……曾经的露天电影如道靚丽的流星雨划破黑喑的夜空,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
小时候村里部分人住在半沟的窑洞里,夏天夜晚村塬上放电影,家人都出去了看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在院子里,我也出院上坡去塬上去看,那时很小,都不知道演的啥,反正看着大家喜悦之情不溢言表。村里第一个人考上大学了为表示庆祝放映了电影,八十年代的能考上大学生是很珍贵不似现在都司空见惯了。
后来上小学了经常去邻村看电影,谁家死人了过私放电影,这是关中地区许多村的风俗。那时邻村放《大刀王五》,那时人们对武侠类特别感兴趣,附近人搬板凳的坐看的,站着看的,站在墙上看的,站在树上看的,坐在麦堆坪上看的,大家都为谭嗣同、王五的侠肝义胆所感动。后来塬下邻村亲戚过私也放《大刀王五》,晚上住在亲戚家。
上小学了大概也懂了点,那时放《画皮》都不记得了,同学们说鬼太可怕了。后来放了《蒋三游击队》记得蒋二是坏人,蒋三是好人。后来放《金镖黄天霸》,那是个以坏人为主角的电影,大家都恨这个人。放《风尘侠女吕四娘》那时,都知道了雍正帝。放映最多的是上集,下集只看过一次。
上小学四五年级时,邻村的老支书去世了,放了好几晚电影,从天黑一直放到天快亮,冬夜也冷,我们一般看到零时左右才回去。一般人过私放二至三片,从未这么长时段放映的。那时还用的胶卷机,要导卷不然放出来是倒影,放完一卷,有时要等几钟换胶卷圈。正当看精彩的时候忽然完了,焦急地等待放映员换片。有时放电影,经济好的摆两台机子,等上卷放完,迅速按扭放下卷,不至于让观众等太久。
进入九十年代,年岁稍长,那时最火热的是李连杰主演的方世玉、黄飞鸿、洪熙官、陈真、张三丰等,大家都喜欢看他的动作片,几乎都成了武打片的代言人。一提到功夫,首先想到的不是李小龙,而是李连杰,电影的广泛演绎表演人们都觉得他武功是厉害的,而不记得现实中真正的高手是谁。
随着宽屏彩电、影院的普及,几乎再也见不到露天电影了。
【附记】
头条有人写了儿时的露天电影,对放映的描写,人物表现等等,写的比较好。有时想写却写不出像贾平凹描写《秦腔》那样的细致来,看来真是缺乏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