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写于2016年6月28日
我问老狗,说,在他眼里,我是不是那种出身贫苦,念了大学之后就声色犬马、忘乎所以了的人?
最近高中同学群里也有咨询弟弟妹妹报考大学的事儿,大家在热烈讨论。此时我不和谐地出现了,先是抵制报考某类学校,又说“咱们在瞎操心”,报考哪个学校,大概率地还是坚持自己最开始的某个想法。——这有点儿宿命论的味道了。
我说得比较消极。
然后,这样一个大家好不容易都有话说的话题被我终结了。没想到因为我的“畅所欲言”,引起大家交流沟通上的不适。本以为高中老同学可以随便说,但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大家彼此间的熟悉,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后这方面我得注意。
前阵子看了最近央视播放的六集纪录片《高考》。丁小乙在微博上推荐的。
纪录片前面两集中,我感受到的是那种特殊环境下的一种情绪、一种特别的情感喧闹、一种倾向于自我麻醉的感动、一场不愿醒来的自我迷失;中间两集是从侧面说中国的一种特殊国情,特殊在哪儿呢,上海的“久牵”志愿服务就是这种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之一;因为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单调的环境里呆着,不太知道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不仅是自己,大多数同学除了学业之外更多是在大城市、互联网上生活着,这样是接触不到真实的人生的,这样几年下来不了解真实情况也很正常。
直到看到另一个视角(一个上海,一个甘肃会宁)里的刘洋洋,她高中也一直在那个“宏志班”里,最后高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但身世比我可怜多了。她从小被抛弃,唯一家境还行的亲戚并没有照顾她念大学的费用。这是当地的一个缩影。
她的叔叔在我看来是一个自强的人。我现在确定了,真正强大的人不仅是那些可以决定发起一场战争的政要、顶尖公司的董事、手握海量资源的大亨,还是具备一种精神的人,一种只有别人能看到,而他在做到的一种精神。
为了凑学费,他尽了全力,还没放弃。为了一种道义、责任。养育四个孩子,有一个不是亲生的,家里还有一位老人……(银行人员来他家里做贷款评估的时候,看到他家里4年前买的三轮车很新,就知道他是一个很细心的人)
我是有很多方法摆脱他的困境,但这并不是我不尽心于眼前生活的理由。而我面对自己的生活困境,却一筹莫展。
人类总是这样,能说会道,但一切如故。
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感触远不止于此。某种程度上,它提醒了我,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我经历了什么,错过了什么,碰巧拥有了什么,又在无意间规避了生活里那些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