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传人物图片的铭感性,本文没有配图,还请各位读者多多见谅)
大概十天之前,武侠小说的泰斗级人物、正直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金庸老先生逝世,曾经辉煌一时的“武侠小说三大家”:金庸、梁羽生、古龙全部辞世。这不但意味着我们不但失去了一位老牌的作家,更是代表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彻底落幕-“金庸逝去,再无江湖”便是如此的写照。
金老先生曾经表示过“人生无非是大闹一场,悄然离世”。祝愿金大侠,在人世间书写完自己传奇的一生后能够得到永恒的宁静!
我本人很喜欢金庸大师笔下的武侠世界,但本文不同于一般的缅怀文章,我会重点指出从金老爷子的经历看出他的性格关系。
1,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
金庸,本名查良镛。大陆人更喜欢称呼他的笔名“金庸”,可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媒体通常直呼其名。此人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是查升之孙查揆的直系后裔。海宁查家早在清初便享有盛名,被时人誉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是江浙一带典型的书香世家。清朝中期康熙、雍正两朝,查伊璜、查慎行、查嗣庭、查升均是有所成就的文人墨客。
康熙帝亲自为查家祖祠题字“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直到近代,海宁查家依旧名人辈出:大诗人穆旦是他的族兄;民国著名军事家蒋百里是他的姑父;“两弹一星”勋章得主钱学森是他的表姐夫;当代作家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风流才子徐志摩是他的表哥。
得益于家中藏书颇丰,金庸早在8岁的冲龄便是阅读第一部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看完后的他感到意犹未尽“真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好看的书!”或许这个小插曲正是引导他走上创作武侠小说的之路的缘由吧!
金庸此人天资颇为出色,而天赋异禀者往往桀骜不驯。1941年就读联合高中时,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
严格意义上说,金庸不同于一般清高、严谨、教条、沉闷的文人;金老爷子可是喜好冒险,事业与成就 ;性格核心特点在于反抗权威,独立性强,重视利益与权力。
2,报社记者及武侠小说家生涯
1947年,23岁的查良镛从三千位投考者从脱颖而出,进入报业权威《大公报》开始其记者生涯。翌年被派往香港支部,比起繁华的大都市上海,香港显得冷清了许多。但对于一生追求冒险与新奇生活的金庸来说,此次外调绝非一件坏事。
金庸28岁那年,《大公报》所属的《新晚报》创刊,他受调任为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同时兼职翻译。这段时间他与同样大名鼎鼎的梁羽生合作,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
随后几年,他与梁羽生以及百剑堂主陈凡开设《三剑楼随笔》,正式成为专栏作家,开始其长达19年的武侠小说创作生涯。
依照时间顺序,金庸的作品依次为《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鸳鸯刀》、《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等等经典武侠小说。
金庸创造出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世界”:美丽善良的公主变成了小龙女;英俊的王子成了射雕大侠;恶毒的女巫成了李莫愁;哥特古堡成了雕梁画栋的襄阳城;匪夷所思的魔法成了出神入化的武功……
3,金庸作品的深意解读
金庸这个人写小说的目的,我认为一是为了赚钱;二是为了加大自身的影响力。所以从一开始,他的路线就是贴近民众,力图争取底层民众为主要读者。因此难免在语言表达上不死不活、四平八稳的书面用语-就像他报道时政一般,少有出彩之处。
相比各有特色的经典文学之下,他的武侠小说虽可谓是“粗制滥造”,程序化套路化严重-故事主角多是丧父之人(包括师父在内,这源于金庸在《大公报》早年,父亲在土地革命期间被冠以“地主”之名处死),并且往往是小人物的主角,通常能够成功“逆袭”。故事开始时主角不是被仇人追杀,就是被打下悬崖;但在困境中却可以捡到一本绝世神功的秘籍,再要不是碰上了一位看似白发老头的绝顶高手,修炼成功后复仇,当上武林盟主,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综上所述,金庸红火一时不是没有缘由。善于观察的金庸切中了中国最主流人群(大众)的价值取向,满足了群众喜好意淫的心理,受众很广。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把金庸的武侠小说、三毛的浪漫小说、张爱玲的世情小说当成20世纪的三大通俗小说流派;作家王朔批评金庸小说是当代四大俗之一-其他三大分别是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四大天王。
本质上而言,就像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极受欢迎的辣条一样。以金庸为代表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武功、仙术、穿越、耳目障碍的设置与其说是想象力,不如说是简陋的作弊方法。尽管金庸作品不乏完善的人物结构与故事情节,可是脱离了“外挂”,那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完全不能成立,更谈不上一马平川,自由驰骋了。
当然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漏洞百出的同时也有值得深刻发掘的“宝藏”:例如《侠客岛》中的主角,小乞丐石破天误打误撞随众多名流一同上了侠客岛。岛主让众人参悟李白留在石壁上的五言古诗《侠客行》,众人冥思苦想、互相争论也不得要点。
然而只见无人注意、大字不识的石破天,顺着横撇弯钩比划比划,就感到体内真气满盈。电光火石间,“屌丝男士”蜕变成了绝世高手!
这个桥段看似无理无据,实际上正是金庸在文坛的写照:连载武侠小说期间,他的低俗风格所为主流文学人士所诟病,被认为是“缺乏系统性学习;文字粗鄙不堪;毒害年轻人思想……”
因此金庸想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我金庸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你们却不能创造像我一样学出伟大的作品!我依靠自幼累积以及反复摸索、经常失败、多次实践后一步步走向成功 。
同样身为武侠小说家,金庸与古龙两人也是风格各不相同:古龙的武侠世界中,总免不了生活琐碎的描写,一代大侠也经常跑到街边吃牛肉面;金庸则更倾向于映射正直,从五岳剑派到黑木崖,无不展现出正直格局与势力。古龙好写浪子,金庸擅长刻画英雄;古龙笔下的人物多是出世的哲学思考者;金庸笔下的人物多是入世的精神领袖:诸如儒侠郭靖、道侠杨过、佛侠张无忌等人,毫无保留地展现了金庸通过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塑造出的“侠义道”: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