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其人、其品、其作、其思,置于百代之后的今天仍是熠熠生辉,让人不得不仰而视之且满怀崇敬之情。苏轼一生饱怀经世济民之志,却政治坎坷、仕途连蹇,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个豪放、潇洒、慈柔、磊落、旷达的苏轼。而他的词风也在其人品的渲染之下“自是一家”:突破了早期词必香软的樊篱,奔放灵动、不拘一格、才思横溢、气势壮阔。
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我们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利用假期时间,初二年级个别班级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
【318班 杨震】
不朽的名字——苏轼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屡屡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他,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一具腐朽的尸体就有了千古传颂的名字——苏轼。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由于他那耀眼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所以他注定了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风飘飘,水汤汤,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架一叶扁舟,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他,想起了周郎,“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道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顿首沉思:自己满复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却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
他的思绪想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那种小女子。
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只适合杜甫的多愁善感。
什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轼的关东大汉,他只吟唱“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东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经历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却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领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领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种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情系于明月之上,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唱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风雨一生,坎坷一生,豁达一生。沉睡千年的骸骨却有着存活万世的精神,不朽的名字——苏轼。
【318班 王乙丁】
苏轼:在岁月中洒脱,在泥里洒脱
不能否认,苏轼是个有大才气的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能下共分一斗,若遇上东坡,只怕也会分他几斗。”
苏轼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就展现了出来,当时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一下子就获得了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在殿试中,他又成了“百年第一”。
苏轼这一生的辉煌应该就开始了,但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就有了一场飞来横祸——乌台诗案,当时的新党人物,从苏轼的《胡州谢表》中,挑出一些他们认为含有讽刺之意的句子,这样,苏轼就被解往京师。与此同时,朝廷上也有众多人为苏轼求情,其中就包括退休在金陵的王安石,因此,苏轼从轻发落,被贬到了黄州。
在黄州时,苏轼心情郁闷,经常到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也带领家人,在城东的坡地上开垦种田,“东坡居士”这个名号便有了。
元丰八年,高太后垂帘听政,重新启用旧党人物,苏轼便走上了仕途中最辉煌的一段路,仅仅几个月,便从一个被贬官员成为一名三品大官。但因为苏轼的锋芒毕露,不久便遭诬陷,请求调任杭州,在杭州时,便建了有名的苏堤,使西湖的水患得到解决,造福了百姓。
一到宋徽宗即位,苏轼又遭连连贬谪,去了偏远的海南岛,就没有回到京师了。
苏轼的才华让人羡慕,但这却不能阻止他陷入泥中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苏轼名字中的的“轼”指的是马车上的扶手,他的父亲就是希望苏轼在朝廷上就像轼一样,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希望他可以收敛锋芒,低调一些,才有这个名字。可苏轼却将才华展露无遗,引来很多敬佩的目光,当然,也会有嫉妒的目光。这些目光都锁定在苏轼身上。让他忽而进入青云,又忽而跌入低谷。
我认为,苏轼并不是天生就有这种超然达观的态度。他刚到黄州时,就写下了“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飞不起”,《寒食雨二首》中,就表达了苏轼内心凄苦的情感。而当他在这个低谷时期时,就进行了人生自我反思,再加上研究道家与佛家思想,就让自己脱胎换骨,完成了华丽变身。
不管处境有多艰难,他总是保持内心平静安然,“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对未来总是带着一份乐观。不管生活给予了苏轼什么,他总是以一颗豁达的心来接受,生活把他贬到黄州,他有酒有肉像神仙一般;生活让他去儋州,他教书育人造福那里的百姓。
这是苏轼身上哪个品质呢?
答案是:洒脱。
洒脱,就是乐观,平静,不苛求自己。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的那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在泥中也要好好生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才能给你笑脸”。
像苏轼一样,在泥泞的道路上奔跑,为的是留下更深的脚印。就算世界对我不公平,我也不能自己放弃自己。
【318班 许艺凡】
潇洒东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百姓在遇到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到苏轼,然后嘴角就会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而中国人崇拜苏轼,不仅仅是他“上能给玉皇大帝盖挖,下能给阎王小鬼挖煤”的通达,更重要的是他在经历挫折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潇洒和豁达,一份从容与天真。
而当历史终于决定让苏轼作为诗词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代言人的同时,他也注定成为命运波澜的承担者。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四处碰壁,遍地荆棘的人生,只会让人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但正是这些荆棘,成就了豁达乐观、豪放洒脱的苏轼。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一身正义,一脉豪情。他走到哪,他的美名就传到哪。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我们懂得了用开朗、宽容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我们明白了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赤壁面前,苏轼手持铁板,用无比铿锵的声音高呼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他经历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是多少中国人梦中的地方。苏轼被贬至此地,但他并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明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的碧水,淹没他所有的痛苦和忧伤,他要告诉人们:再大的风雨也不应摧倒我们!这正是他人生的豁达之处,是面对挫折的自我解脱。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辗转于做官和流浪之间。但他并没有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而是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道:东坡之词旷。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怎会写出如此旷达的诗句?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大量名垂千古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
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但是,尽管不幸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湖海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不管经历多大的风雨,九死不悔。他在给朋友李常的信中写道:“虽遭贬于此,遏事者有尊主泽民者,则为之录。”这是一代大文豪的处世之道,将苦难压心底,微笑面对人生,乐观豁达,超然物外。他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人格和气节。在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偶遇风雨,诗兴大发,《定风波》横空出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道出了苏轼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然属于寻常之事,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萧瑟”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途中所遇风雨,又指几乎治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被流放海南岛三年之后,六十六岁的苏轼踏上了北归中原之路。那年五月,他来到了真州金山龙游寺,寺庙中挂着一幅自己的画像。他望着画像中的老人,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心如死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当然是苏轼对自己命运的自我解嘲,但也未尝不是一种面对挫折之后的达观淡泊。苏轼明白,总有使他始料不及的事情在前方恭候着他,与其逃避、抱怨,不如把心放宽,从容应对;与其在磨难中自怨自艾,不如在狼狈和失意中寻找一份淡定和从容,在慌乱和迷茫中保持一份潇洒。于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懂得了面对挫折如何选择,就懂得了人生;懂得了面对困境如何选择,就懂得了大智若愚的生活之道。放下了,释然了;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就是潇洒东坡。
【318班 张恒嘉】
雨,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
——题记
风起,云涌,天空阴蒙蒙的,一驾马车打破了林间的寂静……车中的那位老者神情哀伤,目光若罔,怒火与哀痛沉淀在刚刚经历“乌台诗案”的他的心头。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师友的牵挂,让他十分无奈,回想处在巅峰上的自己的狂妄,觉得年少的自己是多么可笑。
一阵冷风袭来,吹进他的脑海,他想到父亲苏洵的希望与自己的失败,在狂风中豪笑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但坎坷不会使他悲观,只会让他转换成励志诗篇。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站在三国古战场——赤壁面前,像一位将军,手持铁板,从容高歌《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是他最沉痛的领悟,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也是他最真情的告白。他知道他的人生注定不凡,他要用文字来倾泻他心中的豪情!
面对接二连三的贬官,苏轼以他惊人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包容着。他没有悲怆,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心去为老百姓的生活着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个简单的道理,但很少有人领悟,不被权力金钱所迷惑。一道苏堤横卧西湖,全新税制给予百姓,他要让老百姓的快乐,淹没他内心的所有悲痛,所有酸楚……
苏轼人品极佳,即便在朝堂内有不少想陷害他,但无论何地,被贬到怎样小的地方,他背后都有一大波朋友的支持。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苏轼朋友众多呢?我想,是他的壮词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人生,用感激的心境挑战人生,使许多人被他迷倒,为之钦佩;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文才极好,受到文人治国的大宋子民的爱戴;还有一方面是他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他总是十分尊重对方,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不畏强权,洁身自好,则是最重要的原因。
他的家教极严,正是因为他父亲的严格管教,才能使苏轼、苏辙的才能发挥极致。他一共有三任妻子,而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是王弗。王弗是个出名的才女,一心一意为苏轼着想,还帮助苏轼与朋友打交道,正是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的离去才使苏轼大为悲伤,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催泪名篇。苏辙自小便是苏轼周围的中心人物,在苏轼贬官却没有路费,他送给苏轼相当于七百万钱的巨款,他们的兄弟情谊一直被人民传颂。
由于苏轼经常被贬,导致他游遍大半个宋朝,也尝遍了大半个宋朝的美食,使他迷上了烹饪。其中,东坡肉便是最著名的了。不说苏东坡是个文人,就是在古代男人也很少做饭,只有御用厨师才是男性。若不是苏轼这个吃货,心中对吃发自内心的热爱,若不是对吃有极高要求,何来东坡肉。苏轼爱吃肉,“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他自己便创造了这么一道融各地风情的绝世美味。苏轼还精茶道,在他的诗文中便能体现,“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投来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所创作的散文《叶嘉传》,形象描写叙述茶史的功效、品质及制作方法,可见,苏轼对修身养性不是一般人。
古代像苏轼这样文才的人很多,但有苏轼精神的人却很少。陶渊明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归隐,却把污浊留给世间;杜甫忧国忧民感慨沉重,却没有自己承担;陆游、辛弃疾却被挫折逼进困苦惆怅的深渊,无法为人民效力……
苏轼,永垂不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