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感官由什么构成?
无外乎目视、耳听、手持、足行,是乎观、闻、触、量。这几种观感共同构成了我们身体的感官世界。既然是共同构成,那么当然要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如此身体才能认知世界。
譬如,我走在大街上,突然听到有人叫我,我马上用眼睛去看,叫我的正好是我很久不见的好朋友,我很激动想去抱抱他,于是马上快步过去与他相认。整个过程由眼、耳、手、足配合顺利完成。
然而仅有此四感够吗?
当然不够,四感的作用需要心理活动的驱动,我称之为“情感驱动”,即“心”。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的行动的驱动是心,唯有不断炼心,才能不断成长,并完全理智的控制自己。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杂志王阳明说:“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
什么意思那?
一个人倘若内心纯净明朗,就如一面明镜,那么天下万物都是一体的,不分内外,不分高低,都能以仁者的眼光看待。那么此时你必将精神流贯,志气通达,没有人己之分,与万物融为一体,达到最高的“道”的标准。
很多人或许听到这句话会被唬住,认为很玄乎,其实不然,古代达到那种状态的大哲很有几个,老子是一个,庄子算一个,慧能算一个,王阳明也算一个。
普通人不可比,那能做什么呢?还是炼心。
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赞同过“人性本善”,王阳明说的更明白:“满大街都是圣人。”意思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善,都有良知,只是有的被后天的经历消磨,变得不常显露而已。
因此,炼心的方法就出来了:复原内心的良知。这里的良知,不是指狭义的“善心”的意思,它的意思更接近于:对事物的好的认知。
人无论再恶,都不会失去一样东西,那就是羞愧感,这个羞愧感就是对善的认知,所以,再坏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真正的对于事物的正确认知的社会标准。
回想一下,当你准备做不好的事时,你是否会有羞耻感,做完之后是否会后悔。每件不好的事情的背后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这种感觉就是"良知"。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杂志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学习怎么炼心了:事情来时,复原内心的良知,并尽良知以应之。
譬如,过马路,遵守不闯红灯的规则就是尽内心良知以应之。
譬如,考试时,遵守考试规则不作弊就是尽内心良知以应之。
譬如,做事时,抑制住自己焦作不安心静下来把事做完就是尽内心良知以应之。
譬如,受批评时,不盲目抱怨而寻找自己的不足改进之就是尽内心良知以应之。
譬如,决定戒烟,烟瘾再难受也绝不再抽一颗就是尽内心良知以应之。
......
生活中,能炼心的地方很多,记住以一颗平静之心处世,遇事时,但尽内心的良知以应之。如此,我们的内心才能被炼的强大,才能拥有一颗纯明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