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反思前段时间打着区块链名号的项目的共性与本质,最近总算是稍微想得有点明白了,大部分所谓的区块链应用(尤其是以太平台上的区块链应用,不包含像EOS这类将来有自己公链的应用),本质上是一种支付加激励的模式。
发的币仅仅具备支付功能的项目占了绝大多数。典型的有比如某买房项目,用发的币买房产份额。细细一想,其实这真的算是区块链项目吗,还是只是挂个区块链名义的传统项目?设想一个场景,我们常见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如果有一天这两个公司分别发了麦当劳币(M币)和肯德基币(K币),号称可以用M币和K币在自己的门店消费。M币和K币的价值就完全锚定于汉堡的价格。类似于许多项目一样,如果这两家真的发出M和K两种币的话,按照现在的情况,完全也可以称之为区块链项目,只是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项目。完全只用到结算功能的话其实用比特币或者以太坊就可以了,何必新发一种币。如果这种模式能成功的话就意味着将来每享用一个公司的服务,你就需要购买相应的公司币,其中,有交易所的交易费,提现费等等中间费用,极大限度地增加使用成本。这种模式的区块链应用,明显是不可持续的,只是一个噱头罢了。
另一个就是激励模式。典型的如所谓的去中心化平台。设定的规则是产出内容会奖励一定的代币,在里面进行互动及参与生态建设也会赚取代币。还有就是云存储以及云计算项目,根据个人电脑所提供的硬盘大小或是cpu的计算量来奖励代币。且不说这类云存储无比低效,这类云计算简直毫无用武之地等这些缺点。单是奖励制度而言,其实要说是区块链技术也是很牵强的,纯粹就是发放积分而已,这都是现在不少公司在玩的老手法了,积分模式被发明了这么多年也没见能有多出色,凭什么这次仅仅把积分放到了以太平台上就说能是一种区块链技术,还被币圈一些人认为是新的经济模式?
想明白这个问题后,建议还是需要抛了那些完全没有前途的token,有的白皮书虽然吹得天花乱坠,一堆高深的专业术语,其实没必要被这些给吓唬住,只要思考所发的token是否符合这两个模式就能判断到底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真的有所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