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时候,在新华书店的公共阅读区域里,可以看见很多孩子在那里认真的读书,有的还在认真的记录、有的还在默默的背诵。仔细观察这些孩子,身边有大人的并不多,多半是伙伴互相邀约陪伴着来的。
孩子们看书看得很专注,偶然有笑出声来的,抬头一看意识到自己是在公共场合,还很不好意思,看到并没有打扰到其他人,就继续低头自己看书学习。
在各个城市的图书馆的公共开放区域,早早的就有很多孩子来占地方、生怕自己晚了没有安静的地方学习。这是在暑假、并不是老师要求的,都是自己和小伙伴搭伴前来的,这些孩子已经是深深的被书籍所吸引了。
而作为一个老师和妈妈,我最常被孩子问到的问题是:“为什么书籍被拍成电视剧了以后没有书好看呢?”
这背后的内涵就是孩子已经深深被书籍的魅力所感染,已经从书中开始领会到书籍的精髓了,要问我是怎么引导孩子读书的,这是从孩子刚刚学会坐的时候就开始的事情。
第一、根据发育的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为孩子选择书籍
具体来说,就是在孩子刚刚会坐的时候,给孩子选择的都是色彩鲜艳、耐撕耐磨的书籍。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一样有很多现成的可撕书,我就根据孩子的兴趣用布、棉花、蕾丝等等给孩子做出立体的小人,当孩子打开书的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很有趣、很立体、可以触摸的人物,让他非常喜欢。
随后又给孩子买了很多带鲜艳的颜色的大图书籍。等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又给孩子找来了练习精细动作的“洞洞书”,每个洞洞后面都是一个奇妙的小故事,让孩子玩得乐此不疲,从而记住了很多关于生活的小常识。
第二、激发兴趣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后,兴趣点就会不同。比如说男孩子喜欢看汽车类的,还有飞机、坦克等等军事方面的题材,而女孩更喜欢故事性强点的童话,无论孩子喜欢什么,家长适当的进行引导,孩子就能从中获得很多的相关知识,并且主动去追求、去探索系列的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获得,孩子可以形成体系化的内容,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掌握会非常深入。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探索科技方面的,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拆解玩具汽车,仔细观察其中的构造,这样的孩子在动手能力、科技研究发明等方面就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第三、从书中获得收获
即便是只喜欢童话故事的孩子,能够从中掌握故事的精髓和文章构成的规律,形成对文字的感悟力,这样的孩子在将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能力就比同龄人强很多。
而如果家长再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对孩子来说,能够看到自己的收获,就能大大的激发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可以说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只是随着孩子的性子去发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速度不会这么快。
人人都喜欢气质高雅的人,但这份高雅一定是通过时光的沉淀才能形成的。一个人想出类拔萃,没有沉下心来修行自己是做不到的。
而日积月累的收获,一定会让这个人的一生都不再迷茫和困惑,书籍带给人的是精神食粮,只有通过精神食粮的不断滋养,人们才在困苦的时候不至于悲观失望、不至于丧失前行的动力。
也就是说,家长越早给孩子培养出读书的习惯,就越是在帮助孩子前进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跌了跟头后爬不起来。而家长在指引孩子学会如何读书上,需要注意不要踩这些“坑”。
第一、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不重视拓展。
家长往往在给孩子指定书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有用”,所谓的有用就是考试要考的内容、教辅材料上的内容,而不是上升到培养孩子对美的追求的高度。
有这样一句话是:目标决定了你的高度。如果给孩子定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学课本的上的知识,那么很有可能孩子最终达不到这种指标,因为他就局限在书本及教辅材料之中了,自己不敢跨出去一步,这样就导致了越学越吃力。
第二、孩子读的书他不感兴趣
书有很多种,但在孩子的性格养成事情,让他看对他有益处的书他并不一定能理解家长的苦心。反而是对家长给他安排的书籍非常的不感冒,认为太死板、太无趣。无趣的东西肯定是看不进去的,如果硬让孩子去看,孩子也只能是应付了事。
家长却自认为自己已经是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而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孩子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并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分数而分数、成绩而成绩。
第三、家长没有跟孩子共同进步
这是家长的通病,这种家长的表现就是看着孩子学习,自己并不学习,而是单纯的监工一样的看着,这本身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家长总说孩子学习重要,但为什么自己不学习,在一边刷手机?这种情况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也会偷空玩会儿,没有从学习中得到乐趣的孩子,怎么可能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呢?
不要说孩子不喜欢读书,家长需要先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在读书在学习?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