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在《写给自己的情书》中写道:“亲爱的自己,如果不开心,就找个角落或者在被子里哭一晚,哭过笑过一切从新再来,你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可怜,从零开始一样可以开心生活。”
小新打来电话说,我很难过,我对他很好,每个节日都给他准备礼物,每天不管多忙,回到家里我都会做好晚餐,他的胃不好,不能吃太油腻的,为了他上班方便,我们俩一起买的那辆车都是让他开着,而我骑电动挤地铁上班,他感冒打点滴时我一直都陪在他身边,为了给他过生日我把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出差学习机会让给了其他同事……
而他呢,但凡他对我,有我对他的一半好,我也不至于难过成这样子,我们俩也不至于闹到分手的边缘……”
小新是属于付出型人格,她觉得爱一个人,就应该无条件地付出,竭尽全力地对他好。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在每一段关系中,我们都需要爱自己更多一些,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因为,没有人别你更在乎你自己。
正如周梵在《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中写道,当你不爱自己的时候,你所给出的爱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而给出的某种交易而已。你会计较我曾经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看不到,为什么我可以为你牺牲这么多,但当我需要你为我做点什么的时候你却做不到。
其实我们通常在对别人好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他对我,能像我对他一样,一旦这个期望落空,就会被委屈、失望、悲伤的情绪所控制,也会开始抱怨,或者富有攻击性,做出破坏这段关系的行为……
李荣浩在《麻雀》中唱道,“为了给你取暖我把翅膀折断,我遭遇那些苦难,你却不管……”
是有多绝望和怨恨呢,没有得到同等的回报。
我对你好,和你对我好,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要对我好。我们不应该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捆绑在一起。
不管是亲子关系、伴侣关系、朋友关系中,很多人都往往是把别人放在第一位。
我认识一个原本努力上进的女孩,生完小孩,升级为了宝妈,辞去工作,一心一意地为孩子和家庭付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也寄托着她的期望。原本想买的护肤品,算了,还是省钱给孩子买书买玩具报兴趣班。
问起她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时,她说,“现在我的时间都被孩子占满了,我没有考虑自己的事情,她马上要上小学了,近期在陪她上语言课,她能成功进入重点小学,然后努力学习考出好的成绩,我就很欣慰了。”
这个妈妈讲起孩子时,满心满眼地期待。对她来说,孩子比自己重要多了。
如果孩子能满足妈妈的期待,自然是好。如果不能,妈妈会不会以极端的方式去处理呢。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生活。
不由地想起小时候有个小伙伴,她妈妈总是抱怨她:
因为你,我把镇上工作都辞了,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
因为你,我一年都没买过新衣服了,把钱省下来让你学画画,你竟然画这种漫画,考试考这些吗?你对得起我不;
因为你,我和你爸忙完家里的活还得去外地打工,省钱给你读书,你却拿着钱买新衣服,小小年纪,你怎么这么虚荣呀……
她说,她很怕她妈妈这样子吵她。她总觉得背负了全家人的希望,她必须要先对家人负责。
其实,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
理所应该地认为,就应该努力付出,对别人好,才会得到别人的爱和认可。
这样的话,每一段关系,就成了一场权衡利弊的交易。
武志红老师说,当你能允许自己比别人重要时,你才能允许在别人的世界里,他觉得他比你重要。每个人都优先为自己负责,才是和谐关系的最终答案。
所以呀,无论是在那种关系中,不管有多爱,都不要一味地付出,更不能委屈了自己,对别人太好了。
当然,我们要对别人好,但是对别人的好不要超过你自己,这时候你就能不去期待了。
如佛家所说,最大的利己就是利他,最大的利他也就是利己。
当你真正懂得无条件爱自己,让自己幸福的时候,你的爱就会自然而然地溢出来流向身边的人。如太阳一般,发出自己的光芒,夺目耀眼,温暖了自己的一年四季,也照亮了他人的漫漫长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