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横祸
2016年11月19日晚8点30分,晚餐刚刚结束,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妮妮躲在椅子后,透过椅背的缝隙“不好意思”地看着电视。我往返于厨房和餐厅间,并无恶意地看了一眼妮妮,端起餐具向厨房走去。
至今脑海里仍反复播放着妮妮一个躲避我的下蹲动作,紧接着就是“咣”的一声,当我再次回头时。发现椅子压在妮妮身上,当其他人抱起孩子时,她的嘴唇一直在喷涌着鲜血。这个场面如同晴天霹雳,将我定格在那里,甚至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四肢麻木,头晕眼花。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眼神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我的头脑至今似乎仍旧一片空白……
一夜奔波
眼前的场景吓坏了每个人,一时间只有一个念头——上医院!毫不夸张地说,不知道怎么到的医院,只是为了前进而前进。孩子眼中充满了恐惧,我想是我们的惶恐吓坏了她。
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离我们最近的大医院,然而值班医生的一句,“伤口需要缝针,我们这没有口腔科。留疤是肯定的,如果想疤痕小,可以去整形科,不过需要全麻做手术,要么可以去儿童医院看看。”让我们几近崩溃。四岁的孩子全麻意味着什么我们都很清楚,为了不让孩子冒生命危险,我们只能离开。
本以为抓住救命稻草,却被拒千里之外,急不可耐的心情让我们轻松地释怀了这无以复加的打击,向省儿童医院奔去。车窗外的都市灯火阑珊,车内的我抱着孩子,自己却像个孩子……
车门打开时已经到了急诊的门口,穿过拥挤的人群寻找着护士的身影。惊慌失措地要对每个围观者祈祷让开一条道路,不停地解释着,“这个孩子需要急救!”其实,我们想说,“求求你们,救救我的孩子!”
慌乱中发现了护士的身影,“孩子四岁,刚才吃完晚饭……”头脑空白的我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一面安慰着怀中的孩子,一面做着根本没用的陈述——之所以说没用,因为护士的回答和刚才那位医生一样,“我们这没有口腔科,快去人民医院。”
不知是不是习惯了被拒绝,我居然没有丝毫的迟疑。拨开人群,逃离急诊,跳上了发动机还没停下来的汽车。向人民医院——最后的希望靠近……
封起了嘴,伤透了心
带着近乎孤注一掷的期盼推开了省人民医院的急诊大门,开始寻求救命恩人的身影。终于,终于没有被直接拒绝,虽然被告知去住院楼二十四层,但仍然觉得悬着的心着了地。
闯进科室已经将近晚上十点半了,让我感激的是医生并没有丝毫倦意的同时,甚至在不停地安慰着孩子。在医生的安抚下,孩子没有因眼前的手术灯惊慌,一旁的我也开始平静地接受了现实——下嘴唇被贯穿,内外缝合。
我在孩子面前手舞足蹈像个小丑,希望借此缓解她的疼痛;孩子在妈妈的怀里被“缝”上了嘴,而那一道道针线紧紧地把我的心勒得渗出了血。我知道此时的强颜欢笑,比哭还难看……手术很顺利,感谢医生精湛的医术,里外一共十三针,针针扎穿了我的心。
感恩父母
经历了一夜的奔波,总算得以处置。然而眼前的遭遇却翻起了我人生的回忆,从小到大,经历了多少坎坷和挫折,遭遇了多少伤痛和困苦。原以为这一切仅仅是压在自己肩上的重担,今天才明白原来至少还有两个人与我共同承担,甚至比我更加痛苦。这两个人就是父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了父母才知道,原来有个人愿意为自己承受所有的痛楚。在此真的希望能通过感谢来表达父母的恩情,然而任何修饰对于父母的爱都如此苍白。这样的爱,让我在子女受到伤害时感受得真而切真,体会得痛彻心扉。
聆聼孩子
抱着孩子,行走在回家的途中。女儿高高肿起的嘴唇让两条线清晰可见。不知是她牢牢地记住了医生的叮嘱“少说话,要不容易留伤疤”,还是真的无力发音。躺在我怀里,她只模糊地发出了几声呻吟。
但是,我敢肯定,从来没有哪一次像这次让我听得清楚——“爸爸,我困了。”模糊的只言片语直达我的心底,触动着我每一根神经。我一时间忘记说什么,只是紧紧地抱了抱她,“别害怕,爸爸陪你回家!”
听懂孩子的话,不在于他们说得多清楚,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听明白。
我在听,孩子,你慢慢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