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两本书,一本是借的一本是买的,看完后生出了一个念头——收藏,当即在当当下了单购买。
《自卑与超越》——阿德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
这是心理学的两本经典之作,拜读过后,受益非浅。
第一本阐述了一个观点:自卑是追求超越的源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合作。
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的解读是在儿童最早期的印象,
6岁以前,也就是说,在那时候形成了认知模式会影响他的一生。
书中举了许多某些罪犯和精神病患者的例子,因为其童年的阴影而造成他错误的生命意义的解读,从而去追求一个错误的优越感。
读第一遍时带给我的思考是:
1、如何能找到个体(我)在追求优越感 的证据?
2、哪些是个体(我)在追求优越感 的行为?
3、我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是什么?
4、我在追求某个优越感 的背后是什么心理动机?
第二本,让我喜欢的地方是全本是用一个故事,来展示了心理咨询整个过程。
在这本书里面,让我感兴趣的是,蛤蟆的那三种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保有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正如自己的父母。
(从父母那学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这些都来自父母。)
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因此形成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那么它带给我的思考是:
1、是不是因为我对童所的回忆中都是快乐的感受而造就了现在我的乐观?
2、为什么我对愤怒这个情绪这么少?
3、那我的那三个状态中又是什么样子的?
......
我想我应该看多几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