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锡多次,东林书院应到过不下三回。外面暑热不休,所有室外赏玩早已计定作罢,只是今天下午的东林书院和明天上午的无锡博物院此类室内参观仍可成行。
中午乘地铁转至东林广场站下车,再搭扶梯升至地面,果然日上三竿,热力十足,难怪这两天频频发出高温黄色预警。
迎着炎夏的热浪,找到就近的书院东门,发现硕大的垃圾箱堵在门口。于是循原路返回东林广场,从反向兜了一大圈才转到书院正门入口。其实上一刻如果坚持从东门一直前行,应该会节省三分之二的路程,当时也不知是脑子短路还是抽筋。凭着追寻东林书院峥嵘风骨的坚忍执念,我们才会不惧酷暑,于灼灼高温下再度把耀映江南的书院旧地探访。

除西园正在维修外,其他部分正常开放。沿牌楼一进一进院落的漫步徐行。拍照也许不是很好的纪念,但取景时的虔敬,按键时的庄重,既是内心膜拜的呈现,也是眼神仰视的延伸。一遍遍环顾厅堂的匾额、楹联、画像以及种种陈设,残留记忆深处的印迹碎片般复活,交叠在历史、过去、现在的世象里,陌生又熟悉,遥远也亲近。


说到东林书院,就离不开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东林学人(被贬称“东林党人”)与阉党之间的争斗。历史上学界人士与当权势力的思想争端与政治斗争往往都没有好的下场,东林书院亦不能幸免。因此“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先贤志士为此流血牺牲可谓是以身许国的楷模,尽管有过该不该值不值的杂音与毁论,时至今日在我看来都是捐躯明志的义举,并无评议的必要。
在明朝那样孱弱飘摇的朝代,还有一群读书人毅然担扛起国家安危与历史使命已属难得。何况在民生富庶的江南之地,一种忧国忧民的情绪以书院文化的传播为载体浸润民间,该是此间多大的幸事啊。


不想再就某件事某个细节絮说东林书院的地位与功绩,仅仅它的名声与威望已足以令从古至今的天下读书人过无锡而不敢不拜谒,它昭示的正气亮节更是仰之弥高,难能可贵。
蓝天白云之下,盛夏的书院处处蒸腾着暑热之韵。氤氲中如梦似幻的重门深处,杨时、顾宪成、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人依稀向我们走来,目光炯炯,言辞凿凿,那份热诚虽穿越时空却不降温,那份恳切虽跨过山海却不逊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