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也是一种修行,也不需真的就去看了听了,有那么个缘起就行,这篇游记不是我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要说游记,有待商榷。
原本行程的下一站是无锡,惦记着一道领略苏杭的风韵,决定舍弃无锡了。高速公路驶过无锡我又有些后悔,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最美好。手机搜索无意间看到“东林书院”这个景点,这一发现迅速引发无限联想,而这个联想既是我可能错误的流失,也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无限的遐思。
东林,太有名了,因为高考时中国四大书院里没有它,我就孤陋寡闻,并错失拜谒。
电影《新龙门客栈》除了武打场面和艺术塑造的精彩,它的主线索就是阉党与东林党的争斗。这个争斗又得从明洪武年的科考说起,明初科举考试中发生一件重大事件,又称“ 春夏榜案”。这个案件的起源是,开榜取士51人,竟全为南方籍贯的考生,一时间考场舞弊、政治动荡,事件是以南北分榜收场的。
科举和独特的书院体系是分不开的,和今天一样,哪个地方高考成绩斐然,那里的学校必然成为全国效仿的对象,“状元考题”、“状元笔记”在市面上可是吃香。古代科举没有现代印刷业和新闻业的威力,衍生出了这样一种模式:哪里的师傅教出了状元、出了几位进士,那么这位师傅很快变成山长、大儒,他可以开宗立派、建立书院。而这些学子呢?宦海沉浮,多个朋友多条路。一个书院的学子叫同窗,当年同榜录取的学子叫同科,后来又出现一个词汇:年谊世好。
权力的核心秘诀是拉帮结派,封建科举的权力伦理是读书明理自然就可以科考做官。东林书院的先生们教书教得好,学子们书读的好,自然科考录取的多,南方经济发达,文化事业兴盛,本身是无比优势的条件,有人想把这种条件无限制扩大,就衍生出另一种逻辑,东林书院的毕业生互相帮助,进入官场后可以获得照顾,即将退休的东林学院背景的官员,回到东林学院教学。
这样的循环,就出现后世说的“东林党”,他们自己不这么称呼自己,他们自称“东林学派”,您看,经济让文化兴盛,文化让官场热闹。
看了江浙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联想起东林党、非东林党、阉党之间的刀光剑影,我算是在无锡旅游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