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感
免费这两天在街头,总能看到几个身上拿着几条大白鹅的毛绒玩具,口中推销着免费送的人。每每遇见,我自己总是默默绕开;但不乏有不少人询问怎么免费获得这个大玩偶。毕竟是免费的啊,错过了,很多人难免会有所谓的损失感。
回头想想,毕竟这个东西本身也不是你的,为什么与人搭上话之后,发现要获得这么免费的大玩偶也要给出一堆重要的个人信息,但却能让人产生不拿就亏了的感觉呢?
免费的秘密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驳斥所谓【为什么免费的其实是最贵的】,提到所谓的免费,其实就是一种交叉补贴!
(1)用付费产品来补贴免费产品;
(2)用日后付费来补贴当前免费;
(3)用付费人群来补贴免费人群。
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见上面的知乎文章链接。基本的内容就是,免费的在某个范围内确实是免费的,只是它会通过其他方式(时间、地点、人群)进行交叉补贴,这样使得商户(卖方)最终获取商业利益。
用上面的这种思考框架,我们会迅速对于周边的免费现象进行分类。这只大鹅应该属于第(2)类,你提交的信息,就会让你有机会日后进行付费吧。
还有一类有意思的免费,容易发生在旅游景点,用免费的景点拍照服务和小照片成品,来让游客为更精美的大照片和相框等产品付费,这就是属于第(1)类。
换种思考
回到文章开头的损失感,这是提供所谓“免费”产品或服务的商家,拿捏潜在客户的真正命门。
其实,绝大多数人的购买行为中都会有理性的层面,也会有感性的层面,但这个顺序很有讲究:
如果商家的营销套路是让顾客的感性先发挥作用,再让顾客启动理性机制,这样的理性很可能都是用逻辑来支持之前的感性判断,于是更容易的达成交易;
反之,如果顾客首先启动了理性判断,商家的各种营销套路就会接受严格的审视,很可能就没那么灵验了。
我们的损失感如果来自对于商家提供的免费产品上,不如学习反诈APP所说的那样,只要对方要求汇款,坚决不执行,个人财产就没有风险。只要看到免费,就启动理性机制:
* 是不是要搭售更贵的付费产品?
* 是不是之后会让自己进行其他消费?
* 是不是自己免费了,需要给商家拉来其他付费顾客?
甚至要想想:
* 商家提供的这个免费产品是个质量不错的产品吗?
* 如果质量一般,拿回去用不上,可是占着我几万元一平米的房间可不值当了!
* 更重要的是,我需要花费精力去管理这些平时用不上的免费商品,是不是更不值当了?
所以,我们不如——
换把标尺:免费可不等于白拿,商家总会在其他方面赚回来,所以,果断放弃这些送上门的“免费”东西,并不可惜,更谈不上损失!
换个角度:为这些免费的东西消耗房间的空间,消耗自己的精力,那是对自己所掌握资源的低效利用,借用一个叫“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原则同样可以用在个人管理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