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鸵鸟吗?”
“没有”
“你知道阿Q吗?”
“知道,不就是鲁迅笔下那个自欺欺人的家伙吗?”
每每读着鲁迅笔下的阿Q自传,总会想起同学聚会里会偶尔聊起的马晓。很久没有见过马晓了,她是我们的高中同学,三年的同学,尽管有些记忆开始淡化,但在聚会时,大家的聊天总会让你回忆起一些东西。
第一次看到“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是在马晓的QQ签名上,当时非常惊讶,于是脑子里努力地回忆起她的模样。
马晓是隔壁市人,微微有些胖,但性格还是很开朗的,高中时学习成绩只能排在中上游。印象里也没有觉得马晓非常努力,但高考的时候居然发了,考过了一本线,进入了武汉的一所一本学校。
大学后,马晓跟高中同学来往就慢慢的少了,偶尔仅仅能从QQ说说上得到些许消息。大学毕业后马晓去了深圳,在深圳蛰伏了一年,这一年里谁也不知道她在干什么,这一年里QQ说说也没有更新过。当大家惊讶地发现QQ说说终于更新了,大家才知道马晓已经在澳洲了。QQ说说从此就定格为“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此后,马晓在微博上开始活跃起来,开始分享她生活的点滴,从她的微博上,大家知道她在那边半工半读。
澳洲读书费用很高,马晓需要同时打好几份工才能让自己活得不那么费力。马红在微博上说,在澳洲她只去了两个城市:悉尼和墨尔本。刚到悉尼的时候,和许多独自出国留学的华人学生一样,刚开始是孤独寂寞的。她说,下了飞机刚到悉尼的住处当天,天空还在飘着小雨,在异国他乡那种思乡情绪顿时就涌上心头,当天她就在寄宿的房子里捂着被子哭了一个下午。随着在澳洲的生活逐渐平静和习惯了之后,微博里都是马晓在分享她各种有趣的事情,也是老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事,时不时去朋友家小聚, 或者相约几位好友在情人港桥下喝酒畅谈人生。更让大家八卦的是马晓在澳洲有了男朋友,她在微博中偶尔会提到跟着男朋友一起压马路, 还有跟着男朋友去蹭免费的电影。
在大家的印象中,马晓还是高中时代那个开朗爱笑的女孩,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马晓已经变得更加独立坚强且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了。作为旁人,看着她在海外的蜕变,大家心里都不禁然地想起了自己,私下里同学聚会,谈起马晓大家都会说:她活得真精彩。只是随着时间过去,在她微博下留言的同学也越来越少了。
马晓在澳洲已经待了三年了,前些日子看到微博里她写了一篇博文,纪念她在澳洲奋斗的日子,大伙又议论了一番。看得出别人眼里的“活得精彩”,只有她自己才能明白。在悉尼待了一年之后,她去了墨尔本,依旧是半工半读,墨尔本的生活被她描述成孤单寂寞以及平静。没有了悉尼的那些小伙伴,没有了在悉尼欢天喜地的生活。墨尔本独自生活的成本更高,在墨尔本马晓得更努力的活着,工作读书都不能落下,马晓说:“我收获了更多!”。
他人眼里的“精彩”,总是带着些羡慕和嫉妒。另一个同学在说起她叔叔一家移民美国时,把周围人的羡慕描述得那叫一个鲜活,说到自己以后的小妹妹母语就变成英语了,那股酸劲已经赤裸裸了。国人的心态里总是有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孰不知,吃到嘴里的才是最可靠,最能填饱自己的。冷暖自知,其实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国人有鸵鸟心态,阿Q精神,很多时候都明明清楚自己内心,但是就是不愿去面对,对他人不够坦诚,对自己不够坦诚,活得很累。
马晓说她在墨尔本学会研磨咖啡,开始对各种咖啡有了深入的了解,了解了当地人对咖啡的喜爱,甚至切身体会到了当地的那种咖啡文化。她也时常回忆起当年在武汉那所学校图书馆里学习时喝过的速溶卡布奇诺和雀巢,那时对咖啡毫无感觉,也弄不懂是不是真的需要它,经常喝它可能是大家都说喝咖啡能够提神,但喝了一段时间,对那种味道仍然毫无感觉。在墨尔本,马晓说她开始喜欢上咖啡,她说那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当她看到当地人手捧一杯咖啡在赶去上班的路上时,那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努力工作的态度。
马晓说当地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口味,不会因为价格的贵贱而相互比较,有钱人有喜欢廉价咖啡的,也有普通上班族喝着稍微昂贵一点的咖啡,那都不是相互攀比,那是每个人都坦诚地对待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口味。
马晓说自己可能还会在澳洲继续待下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尽量努力的让自己毫不费力的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