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记者碰上了严厉的编辑,被压着不停地改改改,怎么办?
答:改是为了稿子质量,改改更健康。
新手记者除了要面对外部的问题之外,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怎么和编辑处好关系。
实际上,这也是新闻院校的教学中不怎么触及的内容。象牙塔中的新闻教学相对来说更“纯粹”些,教师们所传授的很多技巧与采访、与写作相关,比如,怎么找选题、怎么判断新闻价值,怎么通过写作在呈现新闻事实的同时、凸显新闻价值等,总之,就是围绕新闻生产的“前半部分”来教的。
而这个“后半部分”——新闻写成后的修改和发布——则基本靠毕业生们进入职场后自己“悟”了。
其实,不少新闻业前辈早已说得明白,记者和编辑是新闻业务中的一对基本关系,但是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不太能入学院研究者的“法眼”,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某种“沟通障碍”。
加之在不少地方媒体中,编辑和记者之间并非平等关系,常常还夹杂着不平衡的权力,比如有所谓“写久成编”的现象,也就是说,通常来说编辑是由老记者晋升而来,在职位上,编辑常常会高记者一些。如此一来,两者之间的沟通更有了上下级的区分。
那么,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对于记者来说,编辑到底在新闻生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敌人?合作者?编辑们到底是些什么人?
即使对于很多老记者而言,编辑也非善类。挑刺、催稿、下派任务等,似乎记者所要面对的编辑们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
不过,记者和编辑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读者或受众。
是的,你没看错,读者或受众才是新闻人真正的“敌人”。
眼尖的读者或受众,可不止是挑挑错别字或找找破绽就完事儿的无聊人士,而是能从极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新闻报道的逻辑、甚至是新闻事实本身提出质疑和否定的人,而恰恰是这些人,对新闻媒体的品牌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失去了他们这些人的拥护,恐怕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根本无从谈起。
要征服这个“敌人”,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拿出质量过硬的新闻。在这一背景下,记者和编辑其实就是同一条战壕中的战友,而非敌对阵营。
编辑之所以对记者提交的稿件挑刺,其实就是站在另一种角度来“打磨”稿件,令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挑不出毛病的稿子。
改稿是常态,怎么让沟通更顺畅
曾经有个叫安替的记者,弄了一个《新新闻人手册》,不管后来他有啥事儿,也不管这个手册是否真能指导咱们新闻新手写出好东西来,不过,当时在阅读时还是觉得受了不少教育的。
他在另一本文章合集中谈到了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大意是,记者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学会将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新闻“推销”给编辑。
这样的观念是我之前从没想过的。
在实践中,新闻记者的主动空间是有限的,有时条线(新闻资源)上受限不说,在采写的主题、内容上也受到媒体领导的指派,能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好奇的东西,这样的机会屈指可数。
不过,这也不是说,记者就完全是被动的。
记者的新闻创作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与编辑的沟通上,也就是“推销”。
首先,一旦发现了新闻的苗头,就及时与编辑沟通,一方面是寻求编辑的帮助,找到更好的切入口,另一方面则是提醒编辑可以在新闻版面或节目时段中预留一定空间。
其次,采写完成后,与编辑的沟通则是一个提炼、升华新闻点(也就是新闻价值)的过程,将原先可能隐藏在初稿中的亮点“拎”出来,使之成为未来读者或受众阅读、收看、收听这条新闻的最佳卖点。
所以,记者的工作其实包括了两个部分:生产+推销。
- 生产,就是采写的过程;
- 推销,就是修改和说服编辑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