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忆始记于2017年,不刻意去追忆什么,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断断续续至2021年底算是基本完成。
2022年又一次全面修改即成定稿,由妻敲入电脑并打印。
55个短篇,无时间顺序,各自独立,互不关联。
五年多的闲暇时间里,一旦记忆的闸门突然开启,便动起手来,草稿——修改——誊抄,这一过程或茶余或饭后,亦深夜亦凌晨,皆兴起而为之。热心于斯,耐心于斯,精心于斯。
本文历经四次修改,三次誊抄,虽费时劳神,自以为值得。
谁说时光不能倒流,花甲之我如此这般,也算还童了一次。不奢望胡须消失,白鬓返青,但忆童年可使童心荡漾,拖慢衰老。此间充实了,感悟了,享受了,陶醉了。岁月许可春去春回,上苍亦应容我再少年!
小时候说方言俚语再自然不过,因为周围的人都那样说。工作后尽量不说,有时稍不留神冒出一句,同事愕然,我现窘态。然而在行文过程中,那些方言俚语是无法躲开的。其实,正是这些方言俚语的原味性、朴实性和形象性,以及它不可替代的鲜活性和特色性,才使得文章别有韵味,细究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比如“锢漏”,锢的本意是指熔化金属填塞铸品缝隙。早期的锅盆器皿久用后会出现洞缝而漏,即用此法修补,以后演变成用铁片铁扒子补漏加固,现写成“固漏”也可。“锢漏”为动词词组,在民间成了该手工业者的代名词了。
再如,“秸瘦孩儿”中的“秸瘦”为名词+形容词词组,意思是“瘦的像庄稼秸秆一样”,用这个词形容一个孩子的瘦真是出神入化,形象的不能再形象了。
还有“梭杠”,本为名词,其为织布机的一个部件,在织布操作中,它前后推拉,以使梭子来回穿过。凡往复运动,不管前后、上下、左右,在民间统统用“梭杠梭杠”来表达,这显然是名词动用了,用它表示往复动作真是活灵活现。如刷牙、猴子晃树、公狗发情都用它表示动作。记得当时很流行的一个谜语,“细棍一头毛一头光,插进窟窿乱梭杠,梭杠梭杠淌白水,越淌白水越梭杠”。闭上眼睛想想,这个谜语多么有画面感呀!
还有,大人骂小孩常用的开头语“你这个龟孙王八羔子……”刚开头用六个字一下就骂了三代人。真是特色鲜明,乡土味极浓。
另外,还有一些土话,只能说其音,没有合适的字,不得已用拼音代替。
这些,只有在乡村亲历过,才能深感它的别样魅力。
乡土文学被青睐,如果说故事情节引人是原因之一的话,那么,其语言的鲜活特色即为原因之二,当然还可能有之三、之四……普通话当然要普及推广,方言土语也不该被鄙视,包容即豁达。
千奇百怪的方言土语和花样繁多的民间孩童游戏,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淡忘至消失,这些难道无存在价值?显然不是,因为它也承载着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只有乡土文学才是它们的永生之地。
惟愿我的童玩、我的童嬉、我的乡情、我的乡音也能在《童年杂忆》中永生。
2022年10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