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那些夏天
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代替梦想的
也只能是勉为其难
我知道吹过的牛皮
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
让我困在城市里
纪念你 …… ” 宋冬野《安和桥》
听说这首歌,是宋冬野为逝去的奶奶写的,舒缓的旋律,带着慵懒的悲伤,令人心里的忧郁一点点地晕开。
整首歌的歌词都触动我的心弦,每次听到“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这句,我都能想象到,一个满脸皱纹带着倦容的老奶奶坐在门口守望,等待着孙子从外归来,屋里的桌上整洁地摆放着做好的饭菜。这时,熟悉的身影在期盼的眼神中出现,她的倦容随之消散,露出和蔼的笑容 -----
“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宋冬野将这句再平淡不过的家常话写进这首民谣,可见对于他来说,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太多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一些话,如今却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怀念。那一字一句,有的成了诗歌,被我们反复吟唱。有的,成了我们心中的朱砂,每个孤独的夜晚为之辗转反侧,不得入眠。
音乐和文字,本质是一样的,好作品不在于它包涵了多少内容,而在于它唤起了我们心中多少思想和情感。
所以听宋冬野,听民谣,很多人会无故流泪。近些年,民谣圈出现越来越多受人追捧的歌手和好的歌曲。就在我们对它越来越忠诚越来越热爱时,宋冬野却出现了丑闻,涉毒被抓。那么问题来了,宋冬野都被抓了,你还敢继续喜欢他的民谣吗?这里并非说民谣只有宋的最好,而是宋在当代民谣圈里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也算得上是民谣大腕了。要知道,当初柯震东的粉丝在得知偶像吸毒后依然极力维护他的行为,受到了大多人的批判,说她们是一群脑残粉。
宋冬野进去了,他的歌还应该听吗?面对这个问题,我的态度与某些人的截然不同。某些人的论调是,宋的人格都毁了,歌能好到哪里去?人格的灰色,就一定会把他的灰色渲染到作品里去。
虽然说,作品是作者的思想的流露,甚至可以说,伟大的作者,是把作品当做自己的小孩来看待的。可是,我们也要知道,一旦作品完成,作品与作者便是两种完全独立的人格,就连母子关系,也是如此。
生下来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写出来的作品,是一种独立的“人格”。
用一个极端的例子。如同一个狱中人由于渴望自由,在墙上写下关于自由的诗歌。诗歌与他,是完全分离的状态。
又想到曾经听一位师长说过,自从三毛自杀后,再也不愿读她。因为在她心中,三毛是一个何其洒脱通达的人,她写的东西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豁达和洒脱,所以,她也应该如此才对。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是,她也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了吧。
一个医生可以治疗好他人的疑难杂症,可并不代表他自己不会生病。现在的心理咨询师,很多人往往自己会陷入灰色抑郁地带,难以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看似能够很好地为他人化解问题,就以为自己面对问题时便能迎刃而解。可是现实是,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自身的烦恼和苦难的泥淖中,挣脱不了。有一句话叫做,失足的人无法自救。
我们都是人,不可能做到自我拯救。能够救得了我们的,只有旁观者。能够自救的,恐怕只有神。
所以,请谅解三毛吧。给她的死去安一个正当的理由,让她的文字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也给我们的心灵多一种体谅的宽容。那个悲伤的女子殉情逝去,而我们读到的,是她曾经一生的璀璨,何必用最后陨落的灰暗涂满她整个人生?
无论一个好的音乐人,还是一个好的作家,我们不能像要求完人一样去苛求他。并且,他的音乐不是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文字不是她的一切态度。就算现在的宋冬野,因为涉毒,毁了剩下的一生。可是我们不能带着偏见去看待他的民谣。我们甚至不能要求作者和他所创作的艺术完全一致性。因为很有可能两者是完全背离的。或者另一方面,每个不同阶段的作品表达也会不同。这并不能影响作品本身的优秀。所以在我们批判宋的同时,我们却不能否认他作为一个民谣歌手的才华与造诣。我们即使讨厌一个人,也不能将和他有关的所有一棒子打死。
当我们谈论民谣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不是像某些喷子那样,否定一个人的作风,就否定他作为歌手的才华,就否定他所在圈子,认为堕落不堪。
当我们在谈论民谣时,我们应该谈论的是,民谣本身的价值,和民谣圈生生不息的希望。
(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异见,欢迎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