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吐不快之随便吐槽当我们谈论XX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有意思的文章
当我们在谈论“我们在谈论XX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时,我们在谈论什

当我们在谈论“我们在谈论XX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时,我们在谈论什

作者: 连看客都不是 | 来源:发表于2014-05-06 00:51 被阅读1021次

    他们告诉我帖子标题一定要长,要不没人看。

    依着快速阅读潜规则,先放结论:这个标题是解构文章的滥觞;解构文章的好景不长了;我们解构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架构。兼谈我对知乎社区的一些看法。

    “当我们谈论”这个标题似乎起始于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原文: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这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标题,用上下文的逻辑矛盾吸引读者兴趣并透露出些许文艺的解构气息。正是这种文艺的解构气息让知乎的作者们如痴如醉,将这个标题用到烂大街。知乎的编辑们也乐得于让这个标题成为某种符号,所以他们也不厌其烦的使用“谈论XX,在谈论XX”的句式。一遍又一遍,搞得读者们审美疲劳,不胜其扰。以至于我现在见到这个题目就心生反感。可为什么会这样的呢,为什么我会对这种含有解构意味的文章感到反感呢?

    我觉得这是个庞大而有趣的话题,我想细微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一个客观的事物和现象的背后都用许多成因。连一根铅笔的制造过程都能涵盖人类千年的科技发展内容。万物均可解构,这是一个大前提。其次,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我们的兴趣点、利益关系在发生着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断随之发生变化。这种角度的变化通常向社会性、专业性、同理性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更加深入。这些是导致不同年龄、地位、专业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的重要因素。最后,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致使需要我们做出观察和理解的客观事物关系呈指数级上升,同时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提升让更多人能够做出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也就是说,评论者、评论对象和评论的必要性都增加了。

    在可解性和异解性的前提下,解构必要性和结论复杂性都大大提升了。这直接导致了大量无用、甚至是错误的见解产生。而这些片解和误解就是在“信息不对等”之后的又一个社会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提出最佳最专业看法的相关人员有义务站出来树立一个相关领域内“相对正确”的观察价值观和理解方法论。

    知乎就是这样一个相关人员的聚集地。

    作为国内最著名的集智社区,那些问题的回答者们大都以一种专业而客观的精神,分层次地解释着问题。如果我们反观知乎崛起的10-11年的回答,最受追捧的答案很多都是揭示事物关系的表象和背后成因大相径庭的文章。这些回答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浓浓的解构意味。其实从这种回答的目的来讲,这种行为本来就是解构。而解构者很容易就把自己放在专业制高点上对门外汉冷艳嘲笑或是抱着对解构对象愤世嫉俗的态度发出激愤之语。那些在知乎上兢兢业业的作者们压抑着好为人师和炫耀专业的冲动,心平气和地和门外汉们讨论问题,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此,我们应对他们表示敬意。

    但解构这种行为一直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解构本身是脱离现实的、不带情感的、公正的,而讨不讨人喜欢又是基于个体兴趣点和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所以从本质上,这两者就相悖。还有一点,解构这个行为是局限的,只有特定年龄阶段的人才会做出解构这种行为。把第二生命周期的人所作出的解构,给第一第三生命周期的人去理解,是会产生根本矛盾的。简单概括解构的局限性:解构是冷酷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用解构这种方法去理解事物关系。

    由于这种局限会一直存在,并在将来越演越烈成为矛盾。也就是说,解构文章会越来越不受欢迎。这个现象已经从“心灵鸡汤”文这种成功学解构文章不受欢迎开始初现端倪了。

    知乎的编辑们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避免了这个社区陷入解构矛盾之中。那就是将社区的主题从理解转变为创造。这是非常彻底的解决办法。因为这个方法直面了解构的根本目的:解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架构。

    创造其实是一种架构。架构有两个种类:依循解构原理经行的重架构;一种基于敏感或者经验的直接架构。前者更加普适化、方法化和社会化,而后者更加天然、灵动和美丽。同时,前者非常程式化、僵硬和不自然;同样后者也是模糊、难懂和不易传承的。

    如果我们把解构过程插入这两种架构模式中间,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解构的所处地位了。人们依靠才能经行了天然的创作,他人对其进行解构以便大众能进行相似的重架构。就像我们要用傅里叶变幻模拟三角函数以便计算机能进行运算一样。虽然重架构不一定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解构过程明显只是了解事物的过程之一,不可或缺但也不是全部。人们终将从解构过渡到架构。在解构过程渐渐成熟之后,知乎社区就依势引导用户进入重架构环节,这是正确且明智的。

    虽然我们可能明白解构不过是个必要的过程,为什么我们还如此醉心于不断的解构呢。我想我不好意思对此在进行解构了,因为这边文章也是一篇解构文,我也在用解构的方式对解构本身做出批评。这种方法尴尬却是唯一易懂的方法。我似乎也别无选择。

    所以我用了这个我反感的句式作为标题。这种自相矛盾很是让人玩味,值得在将来好好讨论一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ZeroworldC:@连看客都不是 嗯,从 原理解构“解构” 过渡向 经验解构“解构“ 了,感觉像是吃了一大盘麻婆豆腐,最后尝了两片桂花糯米莲藕。文章流程很顺,没有生厌,只是我个人学识浅薄,所以起码想要得到文章作者的一个确定性答案。确实给读者思考空间很重要,但我目前还不能作出让自己满意的思考回馈...

        关于生命周期理论,我觉得是很好的切入点,它强调的东西都在 写解构文章和读解构文章的人的交流 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很多没有归纳进去的细节(比如表达方式)也可以一并讨论。(针对知乎的话,他人的评论也通常有很大影响)

        角度越底层越好,考虑范围越广越好,跨领域分析层面越厚越好,参考例子越多越好。
        很多解构的价值不就在其中吗!醉心于对客观理性公正 :smile:

        对小辈来说是很好的,还不能完全消化的有待反刍的文章,谢谢啦。
        ps 您 字不敢当啊 :blush:
      • 连看客都不是:@ZeroworldC 我又想了想您所感觉的意犹未尽。可能是因为我到最后也没有谈及解构泛滥以致让人生厌的原因。因为让人生厌的多半不是解构本身,而是做解构的人。我希望能跳出人为的干扰而把解构这个行为当做底层对象去分析。我想如果我分析解构泛滥的原因的话我依然会专注于解构本身容易泛滥的条件并把解构者的行为心理猜测作为参考附上。这种跳出人为的做法也许是您感觉到了我对客观和公正的偏执的端倪吧。 :yum:
      • 连看客都不是:@ZeroworldC 感谢你的更正~ 关于信息不对称 我的确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名称~ 其实最后两段已经把话题从 解构形成的形而上原因-解构兴盛的客观现实原因-解构的目的 的讨论扩展到了对 解构泛滥的心理原因 的探讨上了,已经离题。我想留给读者一些深入思考的余韵。可能将来我会从生命周期角度发表一些对解构泛滥的看法~ 希望您能继续关注。最后,十分感激您能耐心把我这篇絮叨读完~ 希望它能给您带去些许启发 :smiley:
      • ZeroworldC:看了好几遍最后两段,还是犹然未尽。觉得少了什么但是也道不出所以然。
        感觉答案还停留在满足个体对理性和公正的追求上,只是稍微变幻了模式,让它更生动更吸引人,但是终极问题还是在等着去解答。
        ps信息不对称貌似更广泛

      本文标题:当我们在谈论“我们在谈论XX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时,我们在谈论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yrtttx.html